您的位置: 农博网> 数据中心> 实用技术>我国松茸可望实现半人工大规模培育

我国松茸可望实现半人工大规模培育

2002年05月31日 10:05 来源:新华社

我国科学家对松茸资源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的专家最近表示,我国松茸生产可望实现在半人工虚拟条件下的大规模培育,一直以来松茸资源只能自然生长的状况可望取得突破。 据了解,松茸是一种高档野生食用菌,目前主要用于出口,在国际市场上极为俏销,在我国的主产区四川、云南等地,新鲜的松茸采摘下来后72小时内必须运到进口国。松茸倍受青睐的原因,除了其口味鲜美、富含营养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松茸的纯天然野生食品。 据云南省野生菌专家周远宽介绍,松茸属于与树木共生的菌根菌,同干巴菌、牛肝菌、青头菌等名贵菌种一样,它们不是依靠腐烂的物质或土壤,相反必须依靠活体树木的根系来维持生长。据了解,松茸研究历史最长的日本开展松茸人工培育研究已有100多年,但至今未能完全取得成功。云南省近年来松茸的出口量虽然保持在1000吨左右,但事实上松茸的采摘面积在扩大,松茸的单位产量在不断降低,尤其是大量的童茸和开伞的老茸被采摘,更是破坏了松茸的自然繁殖条件,导致资源难以为继。1999年,松茸被正式列入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名录。 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从1996年起,在云南省保山市水寨乡海棠村开展了“松茸人工促进繁殖项目”研究。近日这项成果顺利通过了国家林业部组织的专家验收。项目负责人弓明钦教授介绍说,这项技术成果主要是为了解决当前松茸减产的问题。在对松茸的山地资源进行有效管护的基础上,应用该技术可以使松茸更好地生长并解决无序采摘及防治病虫害的问题。在保山进行的这项研究中,通过引导村民有序科学采摘,6年内松茸的产量提高了10倍,产值增加了20倍。   该课题组同时还在进行的一项研究是“半人工虚拟条件下松茸的培育移栽”,目前该项目已进行了3-4年。据弓教授介绍,该技术的关键是把松茸菌分离出来成为纯菌种,然后将其做成菌剂,如果为了满足长途运输的需要,还可以将菌剂做成固体形态的菌丸。之后选择那些适合与松茸共生的树种,如云南松或元江栲的幼苗,用菌剂对树根进行“浆根”或直接用固体菌丸包扎,这样经过大约3个月的时间,树苗的根部和松茸菌就可以形成一种共生状态,也就是所谓的生成菌根。最后把带菌根的树苗移栽到适合于松茸生长的环境,这样树木长到哪里,松茸菌就会长到哪里。据了解,一旦这种伴随人工林的大规模松茸培育成为现实,其原产地的局限性将会被攻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