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名称:其它
- 品种名称:黄菊菇
- 国家级审定编号:川审菌2005005
- 品种来源:由成都市第一农业科学研究所从阿坝州发现的野生菌子实体分离获得纯培养物,经三年驯化研究,从而实现人工栽培。
- 选育单位: 成都市第一农业科学研究所
特征特性
散生或群生,群生每丛20—40朵,有时达上百朵。菌盖直径2—8厘米,初期为半球形至钟形,后展开成伞状,橙黄色至金黄色,粘滑,被均匀褐色尖角状翘鳞片,边缘稍内卷,常有部分残存的菌膜;菌肉较厚,白色至淡黄色;菌柄中生,内实,直径0.5—1.2厘米,长4—15厘米,圆柱形,有细小鳞片,与菌盖同色,菌环上位,有时脱落或不明显;菌褶直生,不等长,每平方厘米30—40片,稠密,淡黄色;孢子印锈黄色,孢子淡锈黄色,光滑,圆形或椭圆形,(6.7—8.0)×(4.3—5.5)μm,菌丝生长前期为白色,后期淡黄至锈黄色,菌丝体为双核菌丝,有锁状联合。菌丝体适宜温度范围为5—30℃,最适温度20—25℃;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为5—25℃,最适温度10—20℃。培养料PH4—9,最适PH6—7.5。自然条件下,全生育期100-120天。
(1)省内平坝和丘陵地区制袋时间为10—12月,以棉子壳,锯木屑、玉米芯和稻麦草为主料,麦麸、米糠、玉米粉为精料,石灰、石膏、白糖为辅料,含水量60-62%。(2)经严格灭菌冷却接种后,在15—25℃条件下40—45天长满菌丝后移入出菇棚,不开袋。(3)保湿(85—90%)和一般散射光刺激,40—45天后,子实体陆续发生。待子实体菌膜即将裂开时即可采收。
产量表现
以棉子壳、杂木屑为主料,添加15%的麸皮或米糠作为精料,生物转化率可达85-100%。
适应区域
全省绝大多数地区,只要能满足该菌株生长发育条件的场所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