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农博网> 数据中心> 实用技术>水稻矮缩病

水稻矮缩病

2007年03月24日 09:02 来源:易农网

  发病症状

  水稻矮缩病又称水稻普通矮缩病、普矮、青矮等。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稻区。

  水稻在苗期至分蘖期感病后,植株矮缩,分蘖增多,叶片浓绿、僵直,生长后期病稻不能抽穗结实。

  ⑴白点型:在叶片上后叶鞘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虚线状黄白色点条斑,以基部最明显。始病叶以上新叶都出现点条斑,以下老叶一般不出现。

  ⑵扭曲型: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心叶抽出呈扭曲状,随心叶伸展,叶片边缘出现波浪状缺刻,色泽淡黄。穗期发病,多在剑叶叶片和叶鞘上出现白色点条斑,穗颈缩短,形成包颈穗或办包颈穗。

  发病特点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原体为水稻矮缩病毒(Ricedwarfvirus简称RDV)该病毒可由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和电光叶蝉传播。在苗期当气温22.6°C时,潜育期为11-24天;当28°C时,潜育期为6-13天。苗期至分蘖期感染病和孕穗期均能发病。水稻在分蘖期前较易感病。冬春暖、伏秋旱利于发病。稻苗嫩、虫源多发病重。

  病害治疗方法

  ⑴农业防治:选用抗(耐)病品种。成片种植,防止叶蝉在早、晚稻和不同熟性品种上传毒。早稻早收,避免虫源迁入晚稻。收割时要背向晚稻。加强管理,促进稻苗早发,提高抗病能力。

  ⑵药剂防治:推广化学除草,消灭看麦娘等杂草。及时防治在稻添繁殖的第1代若虫,病要抓住黑尾叶蝉迁入双季晚稻秧田和本田的高峰期,每667平方米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50克,或35%速虱净乳油100毫升、25%速灭威可湿性粉剂100克,加水50升喷洒,隔3-5天1次,连防1-3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更多关于水稻矮缩病 的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