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农博网> 数据中心> 实用技术>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2007年02月27日 08:07 来源:中国农药网

  症状:

  苗腐: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后根冠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

  穗腐: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其上产生密集蓝黑色小颗粒(病菌子囊壳).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茎基腐:麦株基部组织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

  秆腐: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气候潮湿病部表面可见粉红色霉层

  发生规律

  在我国北部、东北部麦区,病菌能在麦株残体、带病种子和其它植物如稗草、玉米、大豆、红蓼等残体上以菌丝体或子囊壳越冬。在北方冬麦区则以菌丝体在小麦、玉米穗轴上越夏越冬,次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子囊壳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侵染。赤霉病主要通过风雨传播,雨水作用较大。春季气温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

  50%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形成子囊孢子。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粘重土壤,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

  2.合理排灌,湿地要开沟排水

  3.收获后要深耕灭茬

  4.适时播种,避开扬花期遇雨

  5.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6.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忌偏施氮肥

  7.种子处理:

  优质生石灰0.5kg,溶在50kg水中,滤去渣滓后静浸选好的麦种30kg,要求水面高出种子10-15cm,种子厚度不超过66cm,浸泡时间:气温20℃侵3-5天,气温25℃浸2-3天,30℃浸1天即可,浸种以后不再用清水冲洗,摊开晾干后即可播种

  用增产菌拌种.每667㎡用固体菌剂100-150g或液体菌剂50ml对水喷洒种子拌匀,晾干后播种

  8.药剂防治1: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湿性粉1000倍液

  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60%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用法:喷洒,隔5-7天防治一次,也可用机动弥雾机

  时间:始花期

  9.药剂防治2:

  40%毒死蜱30ml/667㎡

  10%抗蚜威10g加40%禾枯灵100g/667㎡

  60%防霉宝70g加磷酸二氢钾150g/667㎡

  尿素、丰产素

  时间:小麦生长后期赤霉病、麦蚜、粘虫混发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更多关于小麦赤霉病 的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