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使用农药中的误区
2006年03月04日 10:21 来源:
- 关键字: 农民使用农药中的误区
误区1:发病初不用药,不见虫不用药
绝大多数病虫害在发病初期,症状很轻,此时用药效果好,等大面积爆发后,用药再多也难以扼住。
误区2:药液浓度超高越好
农民在使用农药时,为减少工作量,往往多加药,少加水。在喷施杀虫、杀菌剂时,充足的用水量十分重要,因为虫卵、病菌多集中于叶背面、邻近根系的土壤中,施药时用水量少,很难做到整株喷施,死角中的残卵、残菌很容易再次爆发,加大使用浓度还能强化病菌、害虫耐药性,超过安全浓度有可能发生药害。叶面肥在高浓度使用时,不但不能被作物吸收,还使作物体液外渗,造成生理干旱。激素类农药过高时,起反作用或使作物畸形。因此,单纯提高药液浓度,往往适得其反。
误区3:防治一次,一劳永逸
杀虫、杀菌剂在病虫害发生盛期,防治一次虽能取得明显效果,但随着农药的流失和分解失效,及邻近地块的感染,仍有发病的隐患,应间隔7~15天,连续用药数次,才能达到最佳防效。叶面肥、激素类农药喷施后,植物只能从叶面微量吸收,宜在适用期“少量多次”喷施,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误区4:农药常识欠缺
农药市场已经开放,农药经营者的素质良莠不齐,往往利用农民对农药知识的欠缺,误导农民。因此,在使用农药前,最好到正规有资质的植保部门进行咨询,力求农药的对症使用。不在证照不全的经营者处购买农药,过期或标识可疑的农药坚决不使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