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农博网> 数据中心> 实用技术>抓紧小春播栽防治病虫害

抓紧小春播栽防治病虫害

2006年11月16日 09:13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秋来气温高有利也有弊
                                  
  今年白天在20℃以上的晴好天气,从入秋一直持续到农历立冬以后。本报广大读者近日纷纷来电对今年这种特殊的气候现象表示担忧,希望本报能帮助咨询一下专家,为下一步的农业生产提供一些指导。为此,记者11月14日走访了省农业气象中心主任马振峰。
                                  
  入秋后气温偏高
                                  
  “今年10月以来气温确实偏高。”马振峰拿出一组数据,给记者解读,入秋后的9月属正常气温,10月—11月上旬,我省气温异常偏高。10月全省平均气温18.4℃,较常年偏高1.9℃,为1961年以来最高。全省21个市州中有13个市的月平均气温创1961年以来最高值,全部集中在盆地,盆地大部偏高2℃以上。11月上旬,盆地气温依然持续偏高,大部地方较常年同期偏高1—3℃。
                                  
  同时,马振峰提醒,按照气候标准目前还不能把今年秋季定义为“秋暖”,因为按照现代气象的提法,秋季是指9-11月,而目前秋季还没有结束。
                                  
  遵循气候特征抓生产
                                  
  入秋后气温偏高,对农业生产来说是有利有弊。马振峰认为,各地应遵循气候特征抓好生产。
                                  
  较长时间的秋季晴好天气,对晚秋作物的产量形成和收晒十分有利,从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今夏干旱给大春造成的损失。同时有利于小麦备耕播种的开展,适宜油菜苗的积极生长和移栽后的成活。
                                  
  由于气温持续偏高的天气容易造成季节延迟的假象,加之农民受伏旱影响减产减收、迫切希望利用晚秋补回部分损失,有意通过延后晚秋作物的收获、收挖时间来增加产量,造成各地红苕等晚秋作物在田待挖、惜挖现象普遍,从而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小春播栽进度,各地应利用好当前的有利天气,抢收红苕等晚秋作物,及时为小春播栽腾地,力争在气温大幅下降前完成小春播栽。
                                  
  入秋后气温偏高,田间温湿条件适宜小春病虫害的滋生,尤其有助于油菜病虫的繁殖。因此,各地一方面应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另一方面要做好处理带病、菌植株,清除杂草,消灭病虫越冬源的工作,尽量减少病虫越冬基数。
                                  
  由于秋季的气温持续偏高明显,打乱了多年生长的经济果树生理周期,从而带来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如桃树、梨树出现了秋梢旺长和再次开花的现象,这将很大程度上过度消耗果树营养积累,直接影响来年果树开花量和结果数。果农应及时地采取去花、剪梢等措施,同时,视情况增施肥料,促进果树的营养积累。另外,枇杷树早花、量大,使幼果的数量增多,这将增加后期幼果受冻的机率,不利于产量的提高。因此,后期应加强对枇杷幼果的防冻处理。
                                  
  (本报也将跟踪报道天气情况,请专家针对天气特征为农民种养出谋划策。)本报记者杨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