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农博网> 数据中心> 实用技术>二化螟的防治技术

二化螟的防治技术

2006年10月20日 10:14 来源:中国农药网

  水稻二化螟又叫水稻钻心虫,是我县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
                   
  生活习性:我省二化螟以老龄幼虫在稻草秆内过冬,越冬幼虫第二年6月中、下旬开始复苏活动,6月下旬开始化蛹,蛹期7-11天,越冬代成虫7月初开始羽化。
                    
  水稻二化螟的卵多产在水稻叶鞘内,卵块作鳞片状草层排列。长椭圆形,每头雌成虫产卵2-3块,每块卵30-60粒不等,卵期10天左右。初孵的幼虫淡黑色,卵化后的幼虫沿叶鞘向下爬行,先群集在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幼虫发育至2龄后,开始蛀入水稻茎秆为害,秋收后,即在稻草或稻茬内过冬,成为第二年的发生虫源。
                   
  为害特点:水稻分蘖期受害出现枯心苗和枯鞘,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秕粒增多,遇大风易倒折。二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侧蛀食为害,叶鞘外面出现水渍状黄斑,后叶鞘枯黄,叶片边缘渐死,称为枯鞘期,幼虫蛀入稻茎后,剑叶尖端变黄,严重的心叶枯黄而死,受害茎上有蛀孔,孔外虫粪很少,茎内虫粪多,黄色,稻秆易折断。
                   
  发生条件:
                   
  1、气候因素
                   
  幼虫发育的最适温度23-26℃,相对湿度在83%以上。
                   
  2、水稻品种
                   
  一般情况下,有芒品种重于无芒品种,叶片长而宽、秆多、分蘖多的品种易比叶片狭而短、秆矮、分蘖一般的品种受害重,另外,水稻体内淀粉含量多,米粒带香味的品种,受害也比较重。
                  
  3、田间管理
                   
  如氮肥过多,叶片色泽浓绿,水稻生长旺盛,能诱集二化螟成虫产卵。如果田间缺水干裂,可使幼虫转株为害,从而加重危害程度。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当前控制水稻二化螟为害的重要措施,由于二化螟是钻蛀性害虫,一旦幼虫蛀入茎秆内,一般药剂防治较差。根据调查,二化螟幼虫从孵化到蛀入茎秆需要大约半个月时间,所以,这段时间药剂防治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一般在六月末喷施一次药剂,在七月中旬再喷施第二次药剂进行防治。当前主要用药有:

  (1) 20%杀虫双水剂每亩150-200克兑水喷雾或泼浇,也可拌土撒施。

  (2)5%杀虫双颗粒剂每亩1000克撒施。

  (3)20%三唑磷乳油每亩100- 150毫升,兑水进行喷雾。

  (4)50%杀螟松乳油每亩50-100毫升,兑水进行喷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更多关于二化螟 防治技术 的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