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农博网> 数据中心> 实用技术>油菜菌核病发生与防治

油菜菌核病发生与防治

2005年05月16日 11:02 来源:农博网

文章摘要: 油菜菌核病发生与防治

中文名称:油菜菌核病

拉丁学名: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de Bary

为害作物:油菜

为害症状: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结实期发生最重。茎、叶花角果均可受害,茎部受害最重。茎部染病初现浅褐色水渍病斑,后发展为具轮纹状的长条斑,边缘褐色,湿度大小表生棉絮状白色菌丝,偶见黑色菌核,病茎内髓部烂成空腔。内生很多黑色鼠粪状菌核。病茎表皮开裂后,露出麻丝状纤维,茎易,致病部以上茎枝萎蔫枯死。叶片染病初呈不规则水浸汰。后形成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央黄褐色,外围浅黄色,病斑上有时轮纹明显,湿度大时长出白色绵毛状菌丝,病叶易穿孔。花瓣染病,初呈水浸状,渐变为苍白色,后腐烂。角果染病,初现水渍状褐色病斑,后变灰白色,种子瘪瘦,无光泽。

病原菌形态特征:油菜地上各部分均可感病。叶片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黄褐或灰褐色,有2-3层同心轮纹,病斑外缘暗青色,周围具淡黄色晕圈,病斑背面暗青色,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并形成菌核。茎杆和分枝上的病斑初为梭形或长条形,水渍状,渐转白色,有同心轮纹,斑缘褐色,病健部分分界明显。潮湿时,病斑上长出白色菌丝,绕茎后,以上部分枯死,茎髓被蚀空,皮层纵裂,茎杆内外均有鼠粪状菌核。花瓣感病后呈苍黄色、无光泽,有油渍状褐色小斑。感病角果与茎枝病斑相似。病种呈灰白色,表面粗糙,有的病粒外为白色菌丝所包裹,形成小

分类属性:称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分布区域:各主要油菜产区。

发病特点:冬油菜产区4~5月份油菜收获后,菌核遗留在土壤、种子和残株中 越夏,为次年病害的首次侵染源。秋季温暖潮湿的地区,部分土壤中菌核萌发长出子囊盘或菌丝,侵染幼苗。但多数地区菌核在土中休眠,翌春旬均温在5℃以上,开始萌发产生子囊盘,2~4月旬均温8~14℃期间为子囊盘盛发期,放射的子囊孢子如一股白烟,肉眼可见,然后随气流传播。一般先侵染花瓣,落花后花瓣上菌丝蔓延至叶片,株间相对湿度大于85%时,病叶上菌丝迅速增殖侵染茎枝和邻株;病害流行有以下四个因素。(1)开花期降雨量 平均日降雨量5毫米以上发病重;1~3毫米发病较轻;1毫米以下极少发病。同期月均相对湿度80%以上发病重;60-75%发病较轻;60%以下基本不发病。花期多雨有利于子囊盘形成、子囊孢子侵染和菌丝再侵染,因而发病严重。(2)田间菌原量 旱地菌核存活数量大、施用未腐熟的油菜残渣、播种带菌种子,均将增加田间菌核数量。(3)油菜长势 植株高大郁蔽,小气候湿度大,有利于病菌侵染蔓延。(4)开花期与子囊盘发生期的吻合程度 吻合程度愈高发病愈重,一般种植品种二者吻合程度均较高。

防治方法:
  (1)实行稻油轮作 旱地油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两年。
  (2),多雨地区,宜窄畦深沟栽培,春季注意清沟防渍工作。(3)播种无病种子或种子-处理 收获前进行无病株留种,或播种前先筛去种子中大菌核,然后用10%盐水选种,清除上浮的病种和小菌核,将下沉的种子洗净阴干后播种。
  (4)选用感病轻的品种d一般幼苗期叶色深绿、花期短、分枝部位高、茎杆坚硬抗倒的品种较抗病。
  (5)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施用氮肥,避免开花结角期陡长倒伏或脱肥早衰,适当配合磷钾肥和硼、锰等微量元素肥料。冬油菜区3月份对前一年种过油菜的旱地中耕l~3次,以破坏子囊盘。重病区可于花期摘除植株中、下部病、黄叶1-~3次,拾出田外处理。
  (6)化学防治 油菜花期叶病株率10%以上,茎病株率l%以下时喷药。药剂有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工500倍液,或3%菌核净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或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每亩每次67~工00克,加水100公斤,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30~60克加水土100公斤。根据病情防治l~3次,各次间隔10~15天。每亩喷施药液为100公斤;粉剂为1.5~2.5公斤。

常用药剂: 50%多菌灵    50%复方菌核净    50%农利灵    50%速克灵    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 

下附件: 点击下载附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更多关于油菜菌核 的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