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农博网> 数据中心> 实用技术>小麦雪霉叶枯病的发生特点

小麦雪霉叶枯病的发生特点

2005年01月17日 07:49 来源:农博网

文章摘要: 小麦雪霉叶枯病的发生特点

  中文名称:小麦雪霉叶枯病
 
  拉丁学名:Gerlachia nivalis(Ces.at Sacc。)Gams.andMull.有性阶段:Monographeila nivalis(Schaffn.)Mull

  为害症状:小麦幼苗至成熟前都有发生。麦株的各部分均能受害,但以生长后期造成的叶枯、鞘枯、穗腐影响最大。小麦拔节前只见埋于土中的植株外层变褐,地上部无症状。拔节后,靠近地表的叶鞘开始变褐,靠近地面的口十片出现工厘米左右的病斑,有明显的边缘。温度高、湿度大时,病斑扩大,呈水浸状暗绿色,后变为褐色,常形成数层颜色深浅不一,但又不明显的轮纹状斑。病斑椭圆形或近椭圆形。天气潮湿时,在病斑中部常覆有浅薄的砖红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在病斑扩展的前缘,常有一‘薄层菌丝,早上迎光观察十分明显,在病株茎部叶鞘的表皮下或在枯叶的表皮下埋生小黑点状子囊壳。分生孢子侵染穗部,可造成穗腐,外观上与禾谷镰孢菌造成的穗腐相似。

  病原菌形态特征:病菌的分生孢子直接产生于气生菌丝或小的分生孢子梗座上。分生孢子纺锤形、镰刀形或香肠形,弯曲,两端渐变窄,末端钝圆,无脚孢,有时基部呈楔形。0~3个隔膜。子囊壳卵形或球形。子囊棍棒状,偶尔圆形,内含6~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中央有一隔膜。

  发病特点:病菌在带菌种子上、土壤中和根茬残体上越夏。当小麦播种发芽后,就开始侵染。病菌在未冻死的病株上越冬。O℃以上时,继续为害。春秋低温高湿有利于发病,小麦生长后期多雨,有利于病害流行。通风透光差的田块发病往往较重。

下附件: 点击下载附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更多关于小麦雪霉叶枯病 的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