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农博网> 数据中心> 实用技术>冬小麦机械化保护地耕作栽培技术要点

冬小麦机械化保护地耕作栽培技术要点

2003年12月16日 14:03 来源:农博网

文章摘要: 冬小麦机械化保护地耕作栽培技术要点

适用范围 本栽培技术要点适用于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沟壑区(海拔900--1500米),年降水400--640毫米,无霜期140--180天,≥10℃积温2540--3340℃,年日照时数2100--2600小时。 1、选好茬口,合理轮作 冬小麦良好的前茬有冬油菜、黄豆、洋芋、西瓜、大麦、苜蓿,胡麻,玉米次之,连作年限不宜超过4年。 2、秸秆还田技术要点 前作收后,将秸秆粉碎,撒匀铺在地表,一般秸秆量以每亩200千克为宜。当每亩超过200千克时,可采用三种技术进行处理。①利用秸秆还田机粉碎,还田或浅旋处理可减少秸秆量30%;②利用机械除草作业,每次可减少秸秆量10%--15%;③)播前地表处理。 3、免耕整地,蓄水保墒 保护性耕作技术有三种方式:即覆盖免耕、覆盖浅耕和覆盖深松加播前地表处理。各地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使用。深松作业是一种抗旱,抗涝的新的耕作技术,其特点是不翻转土壤,不打乱耕作层,只对土壤起到松动作用。深松在土壤墒情适宜的情况下,应尽早进行,深度25--35厘米,深松不必年年进行。一般3--5年进行1次。 4、休闲期杂草处理 采用化学除草、人工除草、机械除草相结合。①在第一次杂草生长到10厘米左右时,采用化学除草剂“百草枯”除草。需要秸秆还田地将秸秆还田与除草作业相结合来进行。②在8月中旬第二次杂草生长起来时,结合播前地表处理,进行浅耕或浅旋除草。③人工除草一般在化学除草、机械除草没除净的情况下辅助采用。 5、施足底肥,重施农家肥 5.1 施足底肥。试验与生产实践表明:亩产300千克小麦,需亩施农家肥2500--3000千克,配合尿素15千克、磷酸二铵10--15千克或颗粒过磷酸钙25--30千克。农家肥结合地表处理作业施入土壤,化学肥料随播种作业,种肥分施。 5.2 种肥。用硫酸铵作种肥,亩用量5--10千克,增产效果较好。用尿素作种肥,应严格控制亩用量,以每亩2.50千克以下为宜,磷二胺含氮、磷成分较高,作种肥效果也很显著,一般亩用量5千克左右为宜。 生物菌肥拌种,每亩用量0.35--0.50千克,0.50千克菌剂兑水0.50千克,将菌剂用手捏碎成稀糊状,倒在种子上拌匀,过湿放在阴处晾干,不能在日光下曝晒。拌种后一般增产10%左右。 6、因地制宜,选用良种 6.1 南部塬区和中部川区。自然、水肥条件较好,宜选用丰产性强、抗倒伏、抗条锈病的耐寒、抗旱品种,目前宜选用西峰20号、西峰24号、兰天9号,兰天10号、陇鉴127、长武134、长武112等。 6.2 中南部山塬区。气候冷凉干旱,土壤肥力较差,宜选用抗旱、耐冻、耐条锈、抗红、黄矮病,丰产稳产品种。如:西峰23号、庆农5号、庆农6号、西峰m号、西峰25号、陇鉴196等。 6.3 北部半干旱山区。是我区冬小麦的边缘地带,干旱、寒冷、土壤瘠薄,应选用抗旱、耐冻、高抗红、黄矮病、耐瘠薄的稳产型品种,如:西峰20号、西峰22号、西峰18号、环冬1号、环冬2号等。 7、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7.1 适期播种。本区适宜播种期气温平均在16--18℃,北部在9月初至9月中旬,南部在9月中下旬。 7.2 合理密植。旱塬地宜采用以主茎穗为主,分蘖穗为辅的丰产类型,亩播种量11--12千克,亩保苗25--28万株,单株分蘖成穗0.30--0.50个,播深4--6厘米,施肥深度8--10厘米,保证种和肥间距5厘米左右。播种要求深浅—致,覆土均匀,不漏播、不断条。 8、加强田间管理 8.1 适时除草。小麦返青后,麦田杂草始生长期,亩喷施2.4-D丁酯50克,或按药品说明,喷施本磺隆,以达到除草的目的。 8.2 病虫害防治 8.2.1 条锈病防治。除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减轻锈病危害外,在条锈发生年份,当麦田普遍率达到0.10%时,应重点在发病早的感病中心用20%可湿性粉锈宁粉剂20--30克加水75千克喷防1次,若每千克种子用0.10--0.50千克拌种,可防治苗期锈病。 8.2.2 小麦红、黄矮病防治。选用抗红、黄矮病好的品种或治蚜防病以切断传播途径。 8.2.3 麦蚜防治。3911拌种对苗期麦芽防效较好。40%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每亩60--75千克喷雾。 8.2.4 地下害虫(蝼蛄、蛴螬、金针虫)防治。辛硫磷拌种,对三种害虫有高效,是目前推广的高效低毒农药。1千克75%(或50%)的辛硫磷对水100--200千克拌种1000--2000千克,拌匀后堆闷4小时以上,注意浓度不得超过0.20%,以免影响发芽。 745000,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王红霞、施万喜 摘自2003年第11期《农业科技与信息》

下附件: 点击下载附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更多关于小麦 的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