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大豆病害防治现状
2000年05月29日 15:25 来源:农博网
- 关键字: null
大豆是阿根廷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具有国际大部分交易市场。大豆制品出口占阿根廷出口总额的17%,阿根廷是世界上第一大豆油出口国,第二豆粕出口国。70年代和80年代阿根廷大豆发展很快,虽然90年代发展速度慢一些,但在最近几年里大豆产量和种植面积还在不断增加。1997/98年种植面积700万hm2,总产达1700万t,平均单产2.4t/hm2,1998/99年估计种植面积750万hm2。90年代以来,阿根廷随着大豆面积的扩大,侵染性病害逐渐成为大豆生产中的主要问题。 —、阿根廷大豆生产 阿根廷1862年开始试种大豆,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真正生产大豆,1962年第一次出口大豆,那时6000t大豆用船运往欧洲。60年代以来,每年大豆生产在稳步扩大,大豆面积的扩大来自于其他作物改种大豆和新开垦耕地。 阿根廷大豆主要在南美大草原区和北区两个地区种植,其中约有95%的大豆种植在南美大草原区。 阿根廷大豆种植系统差别很大。南美大草原亚区大豆作为一年一熟制作物或两熟制(小麦之后种植大豆),大豆轮作方式主要是与玉米或其他夏粮作物轮作。西北亚区由于冬季降雨不足,只在非常湿润地区才进行麦后大豆的两熟作物制,虽然大面积仍进行连作,但有玉米参与的作物轮作还是较普遍的,国有单位和私人的、国内和国际公司可提供大量的大豆品种,这些品种从第皿成熟组到第Ⅸ成熟组。早熟品种一般在南部地区种植,晚熟品种在北部地区种植。播种期也依地区而异,南美大草原区在10月初至12月末播种,北部区在9月初至2月初播种。 多年来农户一直沿用0.7m垄作,种植密度根据品种和播种期在垄内调整,但现在的发展趋势是朝着0.5m和0.35m垄发展。90年代以来,免耕和少耕系统变得越来越普遍了,这些耕作系统提供了粗糙的地表,使之被残茬所覆盖,这些残茬可使土壤免受风和水的侵蚀,并防止水分流失。改进排水设备和适当的化学除草也促进了这种耕作制度的实施,在西北部地区免耕和少耕约分别占大区种植面积的65%和20%。 技术水平的发展也应用于大豆生产的其他方面,如芽接、害虫防治、收获和贮藏。现代技术与适当的环境条件结合的应用使阿根廷1997/98年大豆生产创历史最高记录。 二、阿根廷的大豆病害 随着大豆种植面积的扩大,大豆病害种类、流行和严重程度均在增加,其原因主要是大豆种质单一和连作所致,直到90年代大豆病害才被人们认为是大豆生产的限制因子。近年又有几种新病害被鉴定出来,并且其他病害也变得很难防治了。 1.菌核病(Sclerotion sclerotiorum)在南美大草原区70年代就有菌核病发生,70年代以来此病成为影响阿根廷大豆生产的一种主要病害,每年可引起2%—5%的产量损失,连作使此病加重,因它适宜在土壤中繁殖。1993年以来,该病有加重的趋势,但在北区1992/93年才有报道,目前发生危害程度也达到南美大草原区的程度。 2.疫霉根腐和茎腐(Phytophthora sojae)阿根廷1978年第一次报道了大豆疫霉根腐和茎腐病,但直到90年代疫霉病才引起人们重视,在少耕和免耕系统中该病加重。在南美大草原北部亚区该病发病率高达50%,至今已鉴定出1号和4号生理小种,但有迹象表明还有新的小种。估计目前种植的品种85%以上对1号小种感病。1998/99年,此病使大豆产量损失较大,主要是由于大豆生长季节里土壤湿度较大所致。 3.茎癌病(Aiaporthe phaseolorum var. mer-idionalis) 1983年在北区首次发现,南美大草原1991/92年才有报道,但直到1996/97年茎癌病突然暴发,使该病在阿根廷大部分地区普遍发生,并使感病和高产品种严重减产。由于那时种植的品种中只有1/3对茎癌病具有一般抗性。所以在许多地方减产最严重的达到100%,1997/98年和1998/99年在北区由于环境条件适宜,又导致了种植感病品种地块严重减产,南美大草原在这两个生长季节里,由于应用了抗病品种和缺乏发病条件而使发病不重。 4.突然死亡综台症SDS(Fusarium solanif.sp.glycines) 此病于1991/92年在南美大草原区第一次报道,1992/93年在北区第一次报道,当时高感品种减产达90%,虽然目前由于应用的品种对SDS具有中等抗性,使此病危害减轻一些,但现在此病已蔓延到整个北区。1997/98年和1998/99年由于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而导致此病在北区成为最流行的病害之一。 5.孢囊线虫(Helerodera glycines)1997/98年,在阿根廷首次报道有孢囊线虫病发生。到1999年估计有50万hm2受这种线虫侵染,在Cordoba和Santa Fe两省的个别地块减产达58%。北区主要分布在Tucuman省的少数地区,但有些地块线虫密度很高。目前南美大草原区已鉴定出1号、3号和14号小种,北区鉴定出5号小种,也可能还有别的小种。 6 .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和PratyC-nehus sPP.) 大豆根结线虫在阿根廷许多地块引起大豆发育迟缓和减产。在南美大草原区的一些地方特别是中部和Cordoba省中部,初步鉴定病原是根结线虫属的Meloidogyne incogni-ta和M.javanica,经一套鉴别寄主鉴定出Meloidogyne incognita为2号生理小种。此线虫减产幅度在13%~30%,有些地方由于土壤中较高的线虫密度而使大豆生长和产量受到限制。在大豆生长前期,如土壤干燥、湿度高时,根部受线虫危害可导致严重减产。在此区也观察到根结线虫与白绢病菌(Sclerotium rdf-sii)的发生是互相影响的。 7.袍纹病(Septoria glycines)在阿根廷广泛分布,早熟品种在温暖和多雨气候条件下,易在大豆后期造成落叶。连作、土壤肥力差和传统耕翻可加重此病危害。在大豆鼓粒之后与尾孢枯萎和叶斑病(Cercospora kikuchii)一道引起落叶、植株衰老,在潮湿年份此病可引起种子粒小而导致减产。 8.病毒病 1987年第一次报道在北区由白粉虱传播的病毒病。在90年代,整个西北亚区都有发生,晚播比早播更易流行,该病原的检测可通过PCR和透射电镜进行,现已提出了该病毒的分子特性,它可能是Gemi-nirius的一个新种。 9.其他病害 叉丝壳霉病(Microsphaeradiffusa),1997/1998年鉴定出,1996/97年在阿根廷发生并引起减产。偶尔发生危害的病害还有白绢病、碳腐病(Macrophominoa phaseoli-na)、种苗根腐病(Fusarium spp.和Phythiumspp.),这些最常见的立枯和根腐在Entre Rios和Santa Fe南部有报道,在此地区可能100%地块有此病原菌存在。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也是1997/98年新出现的病害,在不远的将来,它可能变得非常重要,目前邻国已有此病发生了,当前阿根廷生产上应用的大豆品种对此病是感病的。 三、大豆病害防治 阿根廷在大豆病害防治上十分强调综合防治,并制定了病害综合治理方案,此方案包括改进栽培措施、应用抗病品种、施用化学药剂等,目的是改善大豆生产,减少适于病害发展的环境条件。所有的病害治理方案都是依据病害潜在危害、病原生活史和流行的环境条件所制定的,且每一种病害有不同的策略。 1.菌核病 由于此病菌寄主广泛(包括大田作物、蔬菜、花卉、杂草)并可产生长期存活的组织(菌核),所以防治非常困难,且目前尚未发现有高水平的抗性基因。主要防治措施如下:①精选种子;②与非寄主实行三年以上轮作;③种植早熟品种,适时早播,这样可避免大豆开花时受侵染;④种植耐病品种;⑤采用适当的作物管理措施来防止倒伏和过密,使行宽小于70cm;⑥适当进行灌溉管理,避免开花期湿度过高,且持续时间长;⑦有效地控制杂草;⑧开花初期用苯菌灵、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喷施;⑨收获机械在收获侵染水平高的大豆田后要彻底清理。 2.突然死亡综合症(SDS) SDS发展与环境条件和大豆生长关系非常密切,有些环境因子利于病害发展,如高肥力土壤、有孢囊线虫存在的土壤、少耕和生长前期气候冷凉等。此病防治也应强调综合措施:①应用抗病品种;②延迟播种期可减轻危害,但对产量有所影响;③通过栽培措施培育健壮植株,拖延早熟植株死亡时期而减少产量损失;④控制孢囊线虫病发生。 3.茎癌病 ①应用抗病品种;②与玉米、高粱或牧草进行至少2年以上的轮作;③用杀菌剂进行种子处理;④在大豆生长初期叶面喷施苯并咪唑类内吸性杀菌剂;⑤调整播期;⑥进行传统的耕作体系耕翻豆田,使残茬腐烂;⑦避免大豆种植过密。 4.疫霉病 此病在土壤湿度过大时易于侵染,在黏重土壤中较轻质土壤中易于流行,最适于病害发展的温度范围是25—28℃。综合防治策略如下:①应用抗病品种,现已发现有两种对此病反应类型:特殊小种抗性和耐病,阿根廷大部分品种对1号小种是感病的;②改善土壤排水;③应用瑞毒霉进行种子处理;④轮作和实行传统耕翻,避免少耕和免耕。 5.种子病害 ①精选种子或进行种子处理;②调整播期或调整不同熟期品种;③轮作、耕翻豆田,施用磷、钾肥;④结荚初期,叶面喷施苯菌灵、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 6.孢囊线虫病 ①防止农事操作使线虫进入非侵染田;②同非寄主作物(玉米、高粱、小麦和棉花)轮作;②应用抗病品种,应注意不同抗病品种或不同抗源品种交替使用,防止新的小种产生;④免耕可减少病原传播。
下附件: 点击下载附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