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水产养殖动物病症流行及防治案例
2012年10月12日 14:40 来源:农博网
- 关键字: 典型水产养殖动物病症流行及防治案例
中国农业全搜索网讯 造成水产养殖病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加重,渔用药物的选择不科学、使用不规范,养殖技术的创新与养殖模式的发展不相适应,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措施不力。根据这些情况,我们列举一些水产养殖常见的流行病症案例及防治。
◆白点病
病原:
白点病是一种最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病,多发于秋末春初水温较低的季节鲤科和慈鲷科的热带鱼较易感染。白点病也叫小瓜虫病,小瓜虫虫体(l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呈球形,全身披有纤毛,直径约0.8mm,为肉眼可见的小白点。在水温18-23℃的情况下,小瓜虫常寄生在鱼的皮下、尾鳍和鳃部,吸食鱼体组织的营养,并刺激鱼体分泌大量粘液,因此在鱼体表形成一个个白色脓泡,遍布鱼全身。热带鱼患此病时,表现在鱼鳍上先出现白点,鱼儿显得精神呆滞、漂浮于水面,很少活动。或者常在水草、砂石旁侧身迅速游动蹭痒。严重时,导致鱼体周身密布白点、停止摄食、肌体消瘦、呼吸困难直至死亡,病程一般约为5-10天。因小瓜虫不耐高温,一般25℃以上就会停止发育,当水温升至28~30℃时,就会自然死亡。
症状:
在患病初期,病鱼会用身体摩擦硬物,希望藉此清除身上讨厌的病原体。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可见许多小白点。病鱼消瘦,浮于水面或群集一角,很少活动。后期体表如同覆盖一层白色薄膜,粘液增多,体色暗淡无光。
白点病的发生环境:
有明显的季节性,水温上下波动小瓜虫繁殖,15-23℃的水温最适于小瓜虫繁殖。
白点病的治疗方法:
无论使用什么药物首先要提高水温到30度。可利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方法,促使产生在鱼体表面的孢子快速成熟,加速其生长速度,使他们从鱼体表面脱落。治疗药物:1。也可用5%盐水浸泡数天;2。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甲基蓝溶液,每天浸泡6小时;3。用百万分之零点零五(0.05ppm)的孔雀石绿和百万分之二十五(25ppm)的甲醛溶液混合处理,疗效较好;4。或用28-30℃的百万分之二(2ppm)的盐酸奎宁药液浸泡3-5天;5。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硝酸亚汞药液浸泡30分钟;6。或用百万分之五十至七十(50-70ppm)浓度的红汞溶液浸泡5-15分钟,每天2次
病症图例:
◆叉尾鮰腸道敗血病
此病目前仅见于于斑点叉尾鮰,从引进此鱼后,病情已出现。在国外,这是鮰魚养殖中危害最严重的细菌病之一,各种规格大小的鱼均可罹病,而以鱼种为最常见。中国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及重庆市均已发现,发病率在30%左右。
病原:
鮰爱德华氏菌d0waidsiila ictaluri)
症狀:
病鱼游动缓慢,时有头朝上、尾向下呈垂直狀漂浮姿态。腹部肿胀,有浅色小血斑,突眼,大部分成鱼和亲鱼头顶部出現一隆起瘤状物,溃破后,露出头骨,甚至形成“头洞”,鳃丝严重贫血。剖腹后,腹腔內含积水,全肠充血,肝、肾脏肿大并呈暗红色(或有血斑),严重時肝脏溃疡出现蜂窝状空洞,鳔外壁布有血丝。
发病规律:此病的发生与温度关系十分密切,水温在22-28℃时为流行季节,25-28℃为发病高峰期,当水温高于30℃時,病情明显缓解,投喂变质饲料是本病发生的重要诱因。
防治方法:
1、严格掌握饵料的新鲜度,现做现投喂,不喂隔夜和变质的饵料。2、每半月投喂土霉素,用量为100千克饲料添加275-500克,或100千克鱼体重喂呋喃唑酮10克,连喂3天。3、病鱼池中洒強氯精等含氯消毒剂,同时內服氯霉素(每千克15-20毫克),或土霉素(每千克鱼50-75毫克)、四環素(每千克鱼75-100毫克),每天1次,7-10天為1疗程。也可內服呋喃唑酮(每千克鱼10-20毫克)或盐酸环丙沙星(每千克鱼10-15毫克),每天1次,5-7天为1疗程。
病症图例:
外观头顶部腐烂并露出头骨
剖腹,肠道发炎充血,肝、肾肿大
◆南美白对虾红腿病
病原:
由弧菌感染造成。
主要症状:
附肢变红(游泳足更加明显),头胸甲的鳃区呈黄色,病虾多在池边慢游,厌食。
防治手段:高温季节,定期使用光合细菌及活化沸石粉,用量分别为每立方米水体2-5克和10克;每立方米水体用0.8-1克二氧化氯或0.6克二氯海因或0.5克溴氯海因化水全池泼洒;在外泼药物的同时,在饲料中添加1%虾毒灵或0.2%迪芬克利投喂。
病症图例:
◆三角帆蚌瘟病
病原:
三角帆蚌瘟病的病原体为三角帆蚌瘟病病毒(HcPV)。病毒颗粒为球形或类球形,直径为40-296纳米,多数为60-120纳米;病毒外被厚7.9纳米的脂质囊膜,表面布满长10-12纳米的棒状突起,内嵌有直径20-30纳米的砂样颗粒。核衣壳由串珠状物构成,在包装入病毒前呈杆状核衣壳,直径10-12纳米,长度30-1 000纳米不等;以后经3-5个圈的螺旋化,成为直径40-70纳米的螺旋管核衣壳,包装在病毒中。该病毒属于砂粒病毒科(又称嵌砂样病毒科)。在病蚌的肝、胃肠细胞的胞浆内有大量嗜酸性病毒包涵体,包涵体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6-10微米。
症状:
发病初期,三角帆蚌的匍匐运动消失,对水的净化能力减弱,进水口和排水孔的纤毛收缩,排粪减少,喷水无力,闭壳肌收缩无力,贝壳不能紧闭,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斧足紧缩不能伸展。疾病后期,不排粪,有少量灰白色黏液附着于排水孔,最后张壳死亡。病死蚌的体液清澈,病程长者极度消瘦,消化腺肿胀多汁,肠道轻度水肿,晶杆体严重萎缩或消失,最后病蚌因消化系统坏死和消化功能丧失而死亡。
流行情况:
三角帆蚌瘟病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淡水珍珠培育地区的一种严重疾病。危害l足龄以上的三角帆蚌,当年繁殖的三角帆蚌不发病,同一水体的褶纹冠蚌、卵圆蚌及鱼、虾等水产动物都不感染发病。集中流行于夏秋季节,发病当年的死亡率可达80%左右,存活下来的三角帆蚌在下一个发病季节仍会继续死亡,连续2-3年死亡率接近100%。自然接触感染,在密切接触l周后开始出现死亡;插片过程的暴发性死亡,发生在插片后半个月左右。人工注射除菌病毒悬液,经l周后开始出现死亡。病程的长短与水温呈负相关。
诊断:
(1)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2)对病变组织切片,在胞浆内看到嗜酸性包涵体,可作出进一步诊断。
(3)对病变组织进行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在细胞浆及内浆网中看到球形或类球形病毒颗粒,有囊膜,表面布满棒状突起,内嵌砂状颗粒等,可作出更进一步诊断。
(4)根据病蚌酯酶同工酶的变化,作为早期诊断的一个很好的生化辅助指标。
(5)根据病蚌胃组织的α—磷酸甘油脱氢酶同工酶的酶带着色大大加深,活性增加10倍以上,且出现在疾病感染早期,随着病情发展而更加明显,变化规律稳定,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因此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一个很好的生化辅助指标。
预防措施: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疫区购进母蚌及幼蚌,要从非疫区选购健壮的母蚌,在安全的水体中进行自繁自养。
(2)清除水底过多淤泥,并用生石灰消毒,严格控制水源。
(3)培养当地的插片人员,提高插片技术,严格无菌操作,用营养液滴小片,增加小片活力,插片后,每只手术蚌注射治鳖灵2号,每千克蚌注射3毫升。手术后1个月内,不施粪肥而改泼豆浆、光合细菌。
(4)加强饲养管理,合理混养和密养,及时施肥和灌注清水,定期遍洒生石灰,保持池水呈弱碱性,水呈黄褐色或黄绿色,提高蚌体抵抗力。
(5)每只蚌注射0.2-0.4毫升蚌瘟灭活疫苗进行预防。注射部位在斧足和内脏囊交接处刺入,疫苗注入内脏囊,入针要浅,一般为2-3毫米。
治疗方法:
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在疾病早期采用下列治疗方法有一定疗效:
(1)用血卟啉衍生物及中草药、(肉桂、板蓝根、青黛等)合剂进行注射治疗,有一定效果。
(2)全池遍洒水产保护神,每立方米水体放药0.2毫升,隔天1次,连泼3次;或用海绵吸足水产保护神后吊挂在吊养的网夹上。同时投喂过滤豆浆加水产保护神,连喂6天。
病症图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