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珍珠的养殖管理技术
2012年10月12日 14:39 来源:农博网
- 关键字: 淡水珍珠的养殖管理技术
每年4-6月为三角帆蚌的最佳繁殖季节,雌蚌将成熟的卵球输送到外鳃瓣的鳃丝间隙中,再将雄蚌释放在水体中的精子随呼吸水流纳入外套腔被外鳃瓣滤取,并与待留在鳃丝间隙中的卵球受精。受精卵即滞留在鳃丝间隙中进行胚胎发育。当胚胎发育至钩介幼虫时,雌蚌将成熟的钩介幼虫排放到水体中,钩介幼虫遇到鱼体便寄生在鱼鳃和鱼鳍上营寄生生活,变态完毕形成仔蚌从鱼体上脱落下来,落入泥底中营独立的埋栖生活
一、亲蚌的选择与培育
1、亲蚌雌雄鉴别
(1)雄蚌较狭长,后端较尖,雌蚌体厚,后端较圆;(2)雌蚌的内脏团丰满、色深,雄蚌则小而呈乳白色;(3)雄蚌鳃丝稀疏,鳃丝数为60-80条,雌蚌鳃丝排列紧密,鳃丝数为100-120条。
2、亲蚌选择
亲蚌个体要求17厘米以上,3-6龄,体质健壮,闭壳力强,体形完整,色泽光亮,选留亲蚌以先年的秋季蚌为好。雌雄比为2:1,亲蚌最好分别来自不同水系,以免近亲繁殖。
3、亲蚌培育
培育亲蚌的水域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光照充足、饵料丰富,水质宜肥、活、爽,呈微黄绿色,无污染,透明度25-30厘米,水深保持1.5米为宜。池底淤泥过厚,水质老化的池塘,必须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亲蚌放养时,按比例吊养,吊养水深25厘米左右。每667平方米吊养600只左右。养殖中做好施肥、换注水等工作。
二、孵化设备建造
1、供水设备
供水设备主要包括抽水机械、蓄水池、过滤池与连接各部的通水管道。
蓄水池 用于采苗与育苗的贮水,其大小可视需水的多少而定。蓄水池一般建在地势较高位置,孵化用水时便于排灌。
过滤池 用水过滤一般采用两道塑料网布拦,也可用卵石、砂等将水过滤;还有的从蓄水池直接埋管道过堤,在蓄水池边的管上套一个用竹片制成的球,在球上用塑料网布扎好,套在进水管上,使用水过滤。
2、孵化室与孵化池
孵化室 孵化室的大小、形状、方位,应根据建孵化池的大小而决定,孵化室高度以工作人员好操作为准,材料可以因陋就简。孵化室的作用主要是防风、避雨、避寒、遮阳、保温,使室内保持阴暗,防止孵化池内长青泥苔。
孵化池 (1)可用水泥砖砌成,池两边设进排水沟,每个池设进排水口,池深15-20厘米,面积1.2-1.5平方米为好;(2)一年一用的简易孵化池,先将连片的池底整平(最好整个繁殖池应略有倾斜,进水一端略高于出水一端,使排水通畅),再用红砖砌成正方形池若干个,然后用塑料薄膜铺底,每池设排水口一个,进水用塑料管,管上打孔,喷水注入池中。此方法效果好,成本低,当前被广泛使用。
三、钩介幼虫的采集
1、寄生鱼的选择与培育
寄生鱼选择 寄生鱼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钩介幼虫的附着效果和变态率。所以选择合适的寄生鱼,是钩介幼虫顺利完成变态发育,获得更多稚蚌的关键。目前普遍采用黄颡鱼作寄生鱼。因为,黄颡鱼具有耐低氧、生活力强、不易死亡、外鳃大,寄生率高,性情温和,操作方便,容易管理等优点。
寄生鱼培育 寄生鱼最好是年前收购池塘养殖的黄颡鱼,此时鱼价低、气温低,鱼成活率高,好养。养殖池可大可小,水深1.5米,要有进排水,每667平方米放养不超过300公斤。养殖时投螺、蚌肉、小鱼虾、蚯蚓或配合饲料。
2、钩介幼虫成熟度的鉴别
判断钩介幼虫成熟度有两种方法。一是肉眼观察:用开壳器撑开河蚌,加塞固定到一定的宽度,先观察孕育鳃瓣的颜色与丰满度,如孕育鳃瓣呈丰满厚实的状态,颜色橙紫,表明其上的钩介幼虫大多已经成熟或即将成熟。然后,用解剖针穿刺孕育鳃瓣的中段部位,并取出少许钩介幼虫,如用解剖针能挑起一条连丝状,即可视钩介幼虫已成熟。反之,如拉不成连丝,则表明钩介幼虫尚未成熟。二是显微镜检查法:有条件的单位可将钩介幼虫挑在载玻片上,滴注少许清水,在低倍显微镜或解剖镜下观察,如视野中80%以上的钩介幼虫破膜,两壳张开活动,足丝互相粘连,说明钩介幼虫已成熟,可以进行采苗。
对三角帆蚌钩介幼虫成熟度的检查。须在原塘水中轻轻进行,严防环境突变。因三角帆蚌比较娇嫩,不管受精卵发育到什么程度,只要改变环境就会流产。另外,雨后的2-3天内不宜检查,因为一下雨,受到刺激后的亲蚌就把成熟的钩介幼虫排出了,查蚌工作要在连续几日晴天后进行。 3、人工采苗
人工采苗是将成熟的钩介幼虫从母体内排至一定容器的水中之后,及时投入寄主鱼,让钩介幼虫附着寄生、发育变态成稚蚌,脱离鱼体,然后进行孵化。
(1)排幼(排出钩介幼虫) 排幼有两种方法:A、杀蚌取幼,将选好的成熟蚌杀开,取下左右两边孕育鳃瓣,放在事先准备好的,装有清水的容器(一般采用大脚盆)中,用细小竹枝打细分离或用手撕烂,然后用纱窗布洗在容器内;B、母蚌释放幼虫,将确认成熟母蚌外壳洗净,放在空气中干刺激2小时左右或放到太阳下晒1小时左右,再放入采苗容器中,每个大盆放蚌5-8个,加入清洁水使蚌淹没,不久蚌间隙地启闭双壳,絮状的钩介幼虫就会排出,随后即沉入水底。
(2)附幼(钩介幼虫寄生鱼体上) 当水中钩介幼虫排放到一定数量或排放结束后,应将蚌移入另一容器内继续排幼或放回亲蚌培育池中。待下批钩介幼虫成熟后采苗。移走母蚌后要及时投入寄生鱼,并加入适量的新鲜水,轻轻搅拌,或者不断地淋水,或用送气机增氧,使水流动。这样不仅能将沉入水底、相互粘在一起的钩介幼虫冲散而浮游于水中,使之与鱼体充分地接触,便于及时附着,而且也增加了水中的氧气,有利于采苗鱼和钩介幼虫的成活。在附幼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当投入的寄主鱼鳃丝与鳍上附着的钩介幼虫(小白点)达到每尾鱼500-800时捞出饲养。否则,附着过多,就会造成寄主的死亡。
(3)脱苗(稚蚌从鱼体脱离) 将附寄着钩介幼虫的寄主鱼放入育苗池饲养,一般每平方米水体放寄主鱼2千克,30尾左右。每个育苗池要放养同一批寄主鱼,这样脱苗时间可以同步,便于管理。钩介幼虫在鱼体上寄生的时间一般需6-16天。寄生时间的长短与水温高低关系密切。在适温范围内,水温愈高,寄生时间就愈短;反之就愈长。
四、稚蚌的养殖与管理
1、取出寄主鱼
采苗鱼经过一段时间的养育,被附寄鱼体的钩介幼虫发育变态成为稚蚌,随即脱离鱼体,沉入水底。检查时如果发现鱼的鳃丝及鳍条上的小白点已全部消失,就表明稚蚌脱离鱼体的过程完毕,稚蚌开始营底栖生活。此时应及时将鱼捞走,不然,稚蚌会被肉食性的黄颡鱼吃掉。
2、控制好水的流量
整个稚蚌孵化培育阶段保持水流不断,刚从寄主脱下来的稚蚌,水的流量要小些,以免水量过大把稚蚌带走,以后随蚌的长大,水的流量也应逐步增大,以满足蚌的食物(浮游生物)和溶氧需要。
3、做好操池
一个池中的水流都是不均衡的,一般情况下都会产生产不同程度的死角,使稚蚌在一个池分布不均,产生淤泥堆积,稚蚌生长差异很大,有的造成死亡。因此,做好操池工作非常重要。操池一般是每天两次,即上午10点一次,晚上10点——次。方法是用手轻轻搅动水(手不要碰到池底,以伤稚蚌),使淤泥泛起,被水流带走,也使稚分布上均匀。早期操池应停水进行,以免很小的稚蚌被流水带走。
4、保持孵化室阴暗,防止阳光直射
这主要是防止青泥苔滋生而缠绕稚蚌,另一方面维持稚蚌生长所需的生态环境。所以孵化池上空一定要搭好遮阴棚。
5、定期添加营养土
营养土一般采用房前屋后的松肥泥或淤泥晒干、打细,过筛去杂。加泥方法,将泥土用水调和溶解,均匀泼洒各池。用量:以蚌有多大,泥有好深,逐渐施加。作用主要是为蚌增添营养,使蚌能埋立,保持生态平衡。
6、防止鱼、虾、水蚯蚓、野鸭、家鸭、水鸟、水老鼠等捕吃稚蚌
除以上外,还应注意定期抽水到蓄水池,使之保持一定压力,平衡供水。经常检查进水管的喷水情况,如发现孔眼塞死,应及时通开。寄生鱼在孵化池内时,应密切观察,以防水小缺氧死亡。
五、幼蚌的培育
稚蚌孵化长到0.8-1厘米后,消耗的饵料和溶氧越来越多,排泄的废物也大量增加,原繁殖池已满足不了幼蚌对饵料和溶氧的需求,水质越来越恶化,蚌互相拥挤,如不及时分池将严重影响生长。另外,这时幼蚌的生活能力已较强,可在多种环境下生长发育,及时分池对幼蚌的成活率和快速生长大有益处。
1、幼蚌养殖水域要求
水面不要太小,水源要充足无污染,水质清晰,溶氧不低于4毫克/升,pH值在7-8,透明度在40厘米,并经常保持有微流水。在静水或小水体养殖池,应设机械冲水。
2、分池前的准备工作
(1)用竹片、铅丝做成规格40厘米X40厘米X11厘米的框架,用网网片,薄膜垫底,网片包缝制框架上,再上两块底竹杆,框架上方四角用3X6的线吊角,幼蚌养殖笼制成。(2)打桩、拉绳、扎浮球(空可乐瓶)。桩打的距离视水面情况而定,拉绳扎在桩两端,浮球按一定距离扎在拉绳上。笼子吊在两根拉绳中间,最后笼内挖放软壳底泥即成。
3、放苗
幼蚌放笼应选阴天或每天的早晚,将筛选规格一致的幼蚌均匀放在笼子的中间部分,每笼一般放80-110个。
4、管理
根据情况调整水质,一定要注意,幼蚌在4厘米以前,水不要搞得过肥。笼子要封口,并经常检查笼子是否有破损,以防鱼进笼吞食幼蚌或水鸭吃蚌。大水面养殖幼蚌时,应防止风浪把笼内泥打掉,一旦发现应及时补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