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农博网> 数据中心> 实用技术>鹧鸪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感染的诊治

鹧鸪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感染的诊治

2012年10月12日 14:39 来源:农博网

文章摘要: 李氏杆菌病又称单核白细胞增多病,是人畜共患的散发性传染病之一,家禽也易感染发病,有时会给养殖户造成很大损失。2004年2月临沂市一农户饲养的600余只鹧鸪(已接近产蛋),发生了一种以败血症、神经症状、下痢为主要�...

李氏杆菌病又称单核白细胞增多病,是人畜共患的散发性传染病之一,家禽也易感染发病,有时会给养殖户造成很大损失。2004年2月临沂市一农户饲养的600余只鹧鸪(已接近产蛋),发生了一种以败血症、神经症状、下痢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据统计,发病率在36%左右,致死率约57%,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经过临床检查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鹧鸪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感染,采取中西结合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了病情的发展,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发病情况

据技术员介绍,2月3日首先发现3只鹧鸪突然死亡,无任何临床症状;2月5日又发现数只发病,并表现神经症状和下痢,最后死亡;以后发病数量逐渐增多,每天都有数只甚至几十只死亡。发病后立即进行治疗,曾用青霉素、庆大霉素和大青叶等治疗,但收效不大,不能制止死亡,随来我院求医。

2临床症状

发病前临床症状不明显,往往不易察觉,突然发病。发病后有的精神委顿,羽毛蓬松无光,下痢,肛门周围羽毛沾有黄绿色稀便;有的呼吸困难,口流黏液,食欲下降,饮水减少;病鸪严重脱水,腹部膨大,皮肤呈暗紫色,迅速死亡;部分病鸪表现神经症状,无目的地乱跑乱撞,倒地侧卧,两肢不停地划动或痉挛,头颈歪斜或后仰,呈现角弓反张姿势,不久即发生死亡,病程一般2~6天。

3病理变化

对死亡的15只鹧鸪进行剖检,其变化如下:心冠脂肪出血,心外膜有出血点,心肌有小坏死灶,心脏内充满血凝块;脾脏、肾肿大;肝肿大、质脆、土黄色,表面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和坏死小点;肺瘀血和灶性炎症;脑膜和脑实质血管充血水肿,有出血灶,脑脊髓液增多、混浊,脑干变软;腺胃、肌胃出血,黏膜脱落,肠道弥漫性出血;胸肌出血、小灶坏死。组织学检查,发现脑实质毛细血管充血明显,部分有出血灶,血管周围有中等量炎症细胞浸润,血管上皮细胞变性、肿大;肝实质瘀血明显,各小叶的窦状隙充满红细胞,肝细胞变性浊肿,汇管区有中量炎症细胞浸润;脾髓瘀血,有大量红细胞形成片状红染,脾小梁变性,脾小结缩小,界限明显。

4实验室诊断

4.1镜检无菌操作取病死鹧鸪的肝、脾、血、脑脊髓液及脑桥等病料,分别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油镜下观察,发现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的短小杆菌,多单在,有的排列呈"V"字形或平行排列的,肝脏、脑组织中含菌量较多。

4.2病原菌分离培养无菌操作取新鲜病死鹧鸪脑脊髓液病料划线接种于0.5%葡萄糖羊血清琼脂平板,于含5%~10%的二氧化碳低氧环境中37℃培养观察18~24h,可见圆形、湿润、光滑的小菌落,反光观察菌落呈现淡蓝色;培养48h后,菌落增大,其色灰暗,在菌落周围有溶血环。菌落形成后移植到0.05%亚碲酸钾血清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形成圆形、隆起、湿润、直径约为0.6mm的黑色菌落;在肉浸液中培养呈均匀浑浊生长,表面有薄膜形成;在半固体培养基中,于37℃24h后生长物沿穿刺线以云雾状向四周蔓延,在培养基表面下3~5mm处形成宛如伞状的界面;普通琼脂培养基上36h形成圆形整齐、扁平的蓝灰色半透明的中等大小菌落,反射光下呈乳白色。挑取单个存在的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检查,看到非常一致的革兰氏阳性杆菌,两端钝圆,长约2μm,菌形微弯,两极染色明显,有呈"V"字形排列的细菌,也有3个细菌叠成栅状的。

4.3生化试验将分离菌接种葡萄糖、鼠李糖、杨苷,在24h内产酸;在7~12天内可使蔗糖、麦芽糖、乳糖、甘油、淀粉及糊精产酸,均不产气。发酵单乳糖、棉实糖、山梨醇及木糖很慢或不一致。不产硫化氢和靛基质,不还原硝酸盐,不液化明胶。石蕊牛乳在24h内微酸变色,但不凝固牛乳。MR试验(+)、V-P试验(+)。基本符合李氏杆菌的特性。

4.4动物接种试验取小鼠4只,每只腹腔接种0.2ml肉汤培养物,接种鼠全部在3~4天内死亡。剖检发现,肝、脾有小坏死灶,细菌涂片检查、分离培养均与上述病样中病原特征相同。同时用细菌的肉汤培养物给家兔点眼,24h出现结膜炎,很快死亡。

根据以上诊断,可确诊本次疾病为鹧鸪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感染。

5饲料病原检验

据介绍,鹧鸪场内外常有四肢运动失调和死亡的老鼠,而且场内为安全起见也未用化学灭鼠药品。我们到饲料仓库检查发现,所用玉米、豆饼等部分饲料被老鼠粪尿污染,在多处分别取被老鼠污染的饲料各10g,制成浸液接种于肉汤培养基中4℃下增菌培养后,取0.2ml培养液接种于10ml硫氰化钾胰胨肉汤中,24℃下培养48h,然后用血液琼脂进行分离培养,37℃24h后形成圆形、光滑、半透明的β溶血的露滴样菌落,纯培养物进行各项生物学特征鉴定,均与上述病料中病原相同。说明本次疾病由老鼠粪便污染饲料造成传播所致。

6药敏试验

对分离菌用常规纸片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对磺胺嘧啶钠、氨苄青霉素、红霉素敏感,其抑菌圈在15mm以上;对青霉素、氯霉素等有一定程度的耐药性。

7防治措施

7.1采取紧急措施,防止疾病传播加强鹧鸪的饲养管理,立即更换饲料,搞好清洁卫生,饲槽内剩料及时清理;做好紧急灭鼠工作;做好消毒工作,用3%~5%来苏儿和0.5%菌毒灭交替对鹧鸪舍环境进行消毒,每天1次,2周后,改为1周2次;对被污染的粪尿及病死蛋鹧鸪作无害化处理,以防止疾病继续传播;对场内所有鹧鸪群用磺胺嘧啶钠饮水预防3天。

7.2治疗对发病鹧鸪采用磺胺嘧啶钠按0.1g/kg肌肉注射,首量加倍,每天早晚两次,连续治疗2~5天。并根据病情可以配合选用碳酸氢钠、维生素C、可的松、葡萄糖和镇静药物冬眠灵等进行辅助治疗,饮水中加入红霉素1~3天。

配合中药治疗:金银花100g、菊花100g、柴胡100g、茵陈60g、黄芩60g、茯苓60g、远志60g、生地60g、木通60、车前草60g、琥珀10g等混合水煎供100~200只鹧鸪1天内服(饮水、拌料),连用3~5天。

经过采取以上综合防治措施,3天后症状明显好转,除严重病例不能制止死亡外,1周后发病蛋鹧鸪恢复正常,但有个别出现神经性后遗症。1月后回访无新的病例发生。

8讨论与分析

8.1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微生物检查及饲料的病原菌检验,确诊该病为鹧鸪李氏杆菌病,但应注意与沙门氏菌杆病和一些有神经症状的病毒性传染病相区别。

8.2根据调查和饲料病原菌检验,笔者认为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由带菌老鼠粪污染鹧鸪饲料,蛋鹧鸪通过消化道而感染发病;二是由于该场离村庄不远,周围又是农田、树林,鼠类较多,加上吸血昆虫的叮咬传播,从而造成其流行;三是被病鹧鸪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等引起;四是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如气候的骤变等。因此,加强饲养管理,如鹧鸪场灭鼠、消灭蚊蝇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不可忽视。

8.3李氏杆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人也容易感染发病,因此场内饲养员、技术人员等应注意做好自身的防护。

8.4李氏杆菌病尚无效果可靠的疫苗,该菌易产生耐药性,建议加强鹧鸪饲养管理,避免鼠粪污染饲料,预防该病的发生。在治疗本病时,应注意做好药敏试验,选择治疗效果最优的抗生素,才能达到满意效果。如果能配合中药治疗,效果更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