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农博网> 数据中心> 实用技术>麦蚜的发生与防治

麦蚜的发生与防治

2012年10月12日 14:39 来源:农博网

文章摘要:   中文名称:麦蚜  英文名称:长管(Wheataphid),二叉(Greenbug)无网(rosegrassaphid)禾缢管(bird-cherryaphid)  中文别名:腻虫  拉丁学名:长管[Macrosiphumavenae(Fabricius)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Rondani)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中文名称:麦蚜

  英文名称:长管(Wheat aphid),二叉(Green bug)无网(rose grass aphid)禾缢管(bird-cherry aphid)

  中文别名:腻虫

  拉丁学名:长管[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无网(Acyrthosiphum dirhodum Walker)

  分布区域:世界性害虫

  形态特征:麦蚜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都以无翅型孤雌胎生若蚜生活。在营养不足、环境恶化或虫群密度大时,则产生有翅型迁飞扩散,但仍行孤雌胎生,只是在寒冷地区秋季才产生有性雌雄蚜交尾产卵。卵来春孵化为干母,继续产生无翅型或有翅型蚜虫。卵长卵形,长为宽的一倍,约1mm左右,刚产出的卵淡黄色,逐渐加深,5天左右即呈黑色。干母、无翅雌蚜和雌性蚜,外部形态基本相同,只是雌性蚜在腹部末端可看出产卵管。雄性蚜和有翅胎生蚜外部形态亦相似,除具性器外,一般个体稍小。
  
  为害作物:大麦、小麦、燕麦、糜子、高梁及蔬菜、果树等多种作物。

  为害症状:麦蚜在寄主作物的茎,叶及嫩穗上刺吸为害,吸取汁液使叶片出现黄斑或全部枯黄,生长停滞,分蘖减少,籽粒饥瘦或不能结实。对产量影响较大。麦二叉蚜尚可传播小麦病毒病。

  分类属性:同翅目,蚜科

  发病特点:四种麦蚜一年均可发生10~20余代。麦长管蚜在南方以成、若虫越冬,在最冷月份月均温10℃ 以上地区冬季尚可为害。江淮及华北地区有少量越冬。-lO℃以下的地方冬季不能越冬。每年春季3~4月随气温的回升,小麦由南至北逐渐成熟,越冬区麦长管蚜产生大量有翅蚜,随气流迁入北方冬麦区进行繁殖为害。麦二叉蚜在北方以卵在麦苗枯叶、土缝及杂草上越冬。黍缢管蚜在李属植物上以卵越冬。麦无网长管蚜以卵在野生寄主上越冬。初夏飞至麦田。小麦返青至乳熟初期,麦长管蚜种群数量最大,占田间总蚜量95%以上,随植株生长向上部叶片扩散为害,最喜在嫩穗上吸食,故也称“穗蚜”。麦二叉蚜分布在下部。叶片背面为害,乳熟后期黍缢管蚜数量有明显上升为害叶片,小麦生育后期麦无网长管蚜数量增大,主要为害茎和叶鞘。 麦长管蚜及二叉蚜最适气温6~25℃,黍缢管蚜在30℃左右发育最快,无网长管蚜则喜低温条件。麦长管在相对湿度50~80%最适,二叉蚜则喜干旱。麦蚜的天敌有瓢虫;食蚜蝇、草蛉、蚜茧蜂等10余种,天敌数量大时,常控制后期麦蚜种群数量的增长。

  流行动态:冬春麦成熟期,麦蚜飞离麦田到其他禾本科作物和杂草上,秋季再迁回麦田越冬,周年循环。各种麦蚜越夏存活量与对当地气候条件适应能力有关,又与作物布局、越夏寄主植物组成及天敌数量等有关。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1)选载抗病耐蚜丰产品种
   (2)早春耙压,清除杂草。
  2.化学防治
  首先药查好虫情,在冬麦拔节,春麦出苗后,每3~5天到麦田,随机取50~100株(麦蚜量大时可减蛛)调查蚜量和天敌数量,当百株(茎蚜)超过500投,天敌单位与蚜虫比在1:100以上时,即需防治。
   (1)种子处理 在小麦黄矮病流行区,进行种子处理可防病治蚜兼顾。具体方法详见小麦黄矮病的药剂拌种。
   (2)田间喷药 可用1.5%乐果粉剂,每亩1.5~2公斤。喷雾用50%辛硫磷乳油2000倍,或用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在穗期防治时应考虑兼恰小麦锈病和白粉病及黏虫、麦蚜等,每亩可用粉锈宁6克和抗蚜威6克剂灭幼脲2克(三者均指有效成分)混用,对上述病虫防效达85~90%以上。
 
  常用药剂: 乐果 抗蚜威 灭幼脲 吡虫啉 大功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更多关于麦蚜的发生与防治 的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