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稻田病虫综防“农业措施”关键技术
2012年10月12日 14:37 来源:农博网
- 关键字: 山区稻田病虫综防“农业措施”关键技术
多年来各地在狠抓稻田综防工作中虽取得较好成绩,但仍有不少地方依赖化学防治,它不仅污染环境,产生残毒,影响人体健康,还引起病虫害恶性循环,发生频率加剧,农业生产成本倍增,稻田有益生物资源被大量杀伤,自然控制效应受到一定的削弱。针对上述这些新情况,我们采用“农业措施”关键技术与对策,收到显著效果,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年均减少施用农药开支30%,节省劳力16.7%,而且提高稻谷单产9.5%~12.3%。其具体做法如下:
因地制宜引进推广抗性强、丰产性能好的优良品种(组合)
据我们近几年实践,当前示范推广种植的双早品种有威优35;中、晚杂交品种有Ⅱ优838、协优40、汕优70、特优599、岗优22等。同时注意搞好高产优质多抗品种(组合)合理搭配和新良种的适应性种植和抗性监测,及时调整改进栽培管理技术。此外,要严格依法制种,严禁到疫区调运瘟病用500倍液的“强氯精”药液浸种;防治白叶枯病、细条病、稻曲病、恶苗病用氯霉素、施保克等浸种,可心到良好效果。
加强秧田管理
我市地处闽东北山区,近二三年来由于大力推广旱育稀植等先进技术,综防稻田病虫害面积超过1万hm2,粮食稳定年增产率3%以上。除了严格播前种子进行全面消毒外,秧田还用5%稀效唑20~30mg/Kg进行喷施,培育出壮秧,成效十分显著。
优化健身栽培技术
杂交水稻秧苗由于稀植,分蘖多、根系发达,秧苗素质提高。但在实践中, 我们也发现拔秧时易断伤根,增加了凋萎型白叶枯病的侵染发生,帮应推行秧苗适当带泥土为好。大田增施有机肥与磷钾肥,慎施氮肥,对增细稻株自身抗病能力,减轻稻瘟病、纹枯病、细条病等均有较好作用。氮、磷、钾比例以1:0.5:0.5较宜,尤其从提高产量和减轻病虫害角度考虑,控制总氮量,施纯氮105~150Kg/ hm2,最高不超过195 Kg/ hm2。此外,大力推广宽窄行合理密植和低群体结构(苗峰450万株/ hm2)栽培。由于田间通风透光较好,生长中后期纹枯病发病率仅为12.9%,比高群体栽培减轻25%~28.3%,稻飞虱数量比同样肥水管理水平稻田少30%左右。
适当调整稻作播插期,巧避病虫为害高峰
据我市1993~1995年间在甘棠、坂中、上白石等平原、内陆和山区3种类型的综防示范田采取“治前控扌拆桥梁(田)”的办法,巧避病虫为害高峰,适当错开农活等,达到为害小、产量增的目的。例如:在山区与内陆地区适当提早晚稻育秧和“八一”前基本结束插秧,不得可以充分利用山区温光资源,促进晚稻早熟增产,同时也可避过四代三化螟蛾峰在大田产卵繁殖,既减少虫源压低白穗率0.4%~31.2%,又能增谷450~600 Kg/ hm2。
保护自然天敌资源
在稻田生态系统中, 要处理好水稻、害虫、天敌之间的关系,在进行化学防治时, 要选择对天敌影响小的农药种类使用时期和方法。例如:晚稻田管理中用43%噻唑双可湿性粉剂稻纵卷叶螟,每hm2用1500g喷药后3d、7d、10d效果分别为72.3%、92%和95.2%;对水稻纹枯病防效也理想且对绒茧蜂、蜘蛛、黑盲蝽、绿盲蝽等基本上不构成伤害。
科学确定化学防治
1994年我市在粮食高产区的湾坞洋540 hm2晚稻田, 病虫为害高峰,农技人员田间调查中发现,稻田蜘蛛类与稻飞虱数量比例为1.5:1,则动员说服农民不施药或选择性施农药,仅此一次节省农药费8万多元,挽回损失稻谷200t以上,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推广水旱轮作
实践证明,稻田常年单一作物连作, 不仅影响单一民品质,还会对病虫害营造一个孽生繁殖的基地。福安市农技部门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中, 示范推广科学合理安排耕地,衽“隔三调二”轮作,即:每隔3水田作物调种两次旱作,推广稻一稻一菜、稻一薯一绿肥或稻一菜、菜一黑麦草(饲料作物)等比例占60%~80%,推广冬耕晒土,充分发挥农业防治措施的潜力与效应。据我市晓洋、康厝、上白石等乡镇农技站调查,由于推广合理水旱轮作,大大地恶化了害虫繁衍环境条件,水稻螟虫一二代成虫羽化率明显降低,稻株被害率减轻27%~33%,稻纹枯病发病兜率为11.6%,发病株率为4.5%,比对照田分别降低73%和风细雨8%;裟卷叶螟卷叶率减少63%,粮食增产保证机率提高17%~23%。近两年采取农业措施防治病虫累计直接受益面积超过2800 hm2,仅此节省农药、劳力两个方面折算,经济效益达126万元,为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一个重要的物质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