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兰叶斑线虫病防治
2012年10月12日 14:37 来源:农博网
- 关键字: 珠兰叶斑线虫病防治
【分布及危害】 珠兰即金粟兰(Chloranthus spicatus)是一种盆栽茶用香料作物。珠兰叶斑线虫病在安徽歙县、江苏南京、扬州等地严重流行。
珠兰叶斑线虫病主要为害珠兰叶片。在受侵初期,叶面先出现褪绿小点,叶背相应部位微红,叶背叶脉稍隆起,随着病斑的扩大,叶面和叶背都变为棕红色至褐色病斑。病斑的扩展受叶脉的限制,因此,多数病斑呈多角形。雨天病斑呈水渍状。两个或多个病斑可以愈合成一大病斑,最后病叶提早脱落。安徽当地花农将这种病称为“落叶鬼”。重病株枝弱叶稀,开花甚少,几乎完全失去经济价值,只好将其毁掉。例如由于珠兰叶斑线虫病的为害,1984年安徽歙县三花大队共毁掉3 000多盆珠兰,经济损失约20万元。
【病原】 珠兰叶斑线虫病由滑刃目,滑刃属的草莓芽线虫(Aphelenchoides fragarae)引起。虫体细长,死态近直。头架轻度骨化。唇区几乎不缢缩。侧带约占1/7~1/6体宽,刻线4条。13针11.3~12.6μm,基部球小但很明显。食道前体部细长,中食道球大,几乎占满体腔,食道腺从背面覆盖肠端,为滑刃型食道。排泄孔与神经环相对。单卵巢,前伸;卵母细胞单列;阴门横裂,阴唇微突起。受精囊长卵状,内含精子。后阴子宫囊宽囊状,占肛阴距的53%,相当于10.6个体宽,并常有大量精子。尾长圆椎形,端生单刺尾尖突,多腹位,有时中位。雄虫发生多。虫体前体部基本上与雌虫相似,死态尾部弯曲约90°。单生殖管,前伸;精母细胞单列。交合刺玫瑰刺状,顶尖和喙突中等大小,背枝17μm,背枝长于腹枝。尾尖突单刺,腹位。
这种草莓芽线虫除侵染珠兰外,经人工接种尚能诱发草莓矮缩,引起菊花、四季海棠、牡丹和及己(Chloranthus serratus)叶斑病。
【发病规律】 草莓芽线虫可以全年连续地在珠兰顶芽和腋芽内存活,以顶芽和第1、2腋芽带虫最普遍。虫芽数量和芽内线虫数目以10月至翌年3月较多,以12月最多。据报道,带虫芽平均每芽带虫16条以上,芽内所带线虫有死有活,活虫多于死虫;活虫中有成虫也有幼虫,成虫显著多于幼虫;成虫中雌雄比约为2.5:1。带虫芽不表现明显的症状,线虫在芽内只潜伏于芽鳞之间,芽的组织内部没有线虫。看来,芽基本上不是草莓芽线虫的取食对象,而只是它的栖息地和越冬场所。此外,草莓芽线虫还可以在地表或埋人土中的珠兰病叶残体内越冬。
人工接种表明,草莓芽线虫通过气孔侵入珠兰叶片组织内,侵入常集中于接种叶片的某一小区。接种24小时后,这些小区会成为凹陷的小斑,小斑上下表皮完整,线虫在叶肉薄壁细胞之间蔓延。病斑边缘的叶肉组织中,线虫及卵较为密集,有时甚至纠缠成团。病叶遇水后,叶片组织内的线虫再从气孔中逸出,头部先出,与侵入时方向相反,逸出线虫借助于叶片表面水膜和雨水的飞溅而传播。水膜是草莓芽线虫传播、侵染并引起病害流行的必要条件。珠兰栽培于我国南方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在苏、皖冬前至早春,要将珠兰移入室内防寒,并经常喷水,以至常在3~4月形成发病高峰。
【防治措施】 珠兰叶斑线虫病较难防治,在病区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曾采用多种杀虫剂叶面喷撒,也难于奏效。目前尚未发现抗病品种。及时清除重病株和病株残体,不时摘除轻病株上的病叶,均可减轻病害发生与蔓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