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农博网> 数据中心> 实用技术>褶皱臂尾轮虫的土池培养技术

褶皱臂尾轮虫的土池培养技术

2012年10月12日 14:37 来源:农博网

文章摘要: 褶皱臂尾轮虫属轮虫纲,简称轮虫,其适应能力强,生长快,繁殖迅速,营养丰富,大小适口,体内含有粗蛋白达60%~70%,是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最理想的优质开口饵料,大量培养轮虫是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土池生态培育的关键...

褶皱臂尾轮虫属轮虫纲,简称轮虫,其适应能力强,生长快,繁殖迅速,营养丰富,大小适口,体内含有粗蛋白达60%~70%,是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最理想的优质开口饵料,大量培养轮虫是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土池生态培育的关键措施之一。近年来,射阳县由于率先掌握了轮虫土池培养技术,推动了射阳县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土池生态培育大面积发展,形成年生产河蟹土池苗20万~30万千克的能力,提高了河蟹V期幼蟹培育的成活率,减少了成蟹养殖过程中性早熟现象的发生。现将轮虫土池培育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一、土池的建设
培养轮虫土池建设位置必须选择在海水排灌方便的滩涂上,土池大小一般应按生产实际需要而定,土池面积以1~3亩为宜,过大不好控制,水深80~120厘米,排水端低于进水端10~20厘米,底质为泥质或泥沙质,池底平整,围堤坚固不渗漏。
二、土池的消毒
消毒的目的是杀死池中轮虫的天然敌害生物,保证轮虫的正常生长繁殖。常用每立方米60~100克的漂白粉消毒,3~5天后进水肥水,其不足之处是杀死敌害生物的同时也把池塘中的藻类杀死,也可用清塘净等药物清塘。
三、施肥繁殖饵料生物
清池药效消失后,即可进水施肥繁殖轮虫的饵料生物~浮游藻类,有条件的海水经蓄水库沉淀后用200目筛绢过滤注入培养池,水深保持在80~100厘米,盐度调节在15~25之间,即可开始施肥繁殖单细胞藻类,施肥量为氮肥10~15克/立方米、磷肥为1~2克/立方米,同时增施100~200克/立方米发酵后的鸡粪作为基肥,单细胞品种有扁藻、三角褐指藻、小球藻等。施肥后,若温度、光照合适,水色就渐渐呈淡绿色或淡褐色,表明池内已有一定量的单胞藻,微生物或原生动物等正在繁殖,此时即可接种。
四、接种轮虫
接种时一般在三四月份,此时外界水温较低,因而接种密度一般按每升水体接种轮虫200个左右为佳,这样轮虫繁殖速度快些。当轮虫繁殖密度达1个/毫升以上时,应经常施肥追肥,间隔时间可根据水色和轮虫增殖情况加以掌握。
五、培养管理
(一)浮游藻类的密度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轮虫大量繁殖后,对生物饵料的需求量也大增,因此必须及时追肥,保证水体有一定的肥力,维持水体中浮游藻类在一合理的水平。但必须注意施肥量不宜过多,否则会影响轮虫的正常繁殖或造成轮虫大量死亡。
(二)水质调节
1.盐度 轮虫对盐度大幅度变化耐力较低,因而调节盐度在一个月内可分四次进行,其最适宜范围在15~25之间,过高或过低均不适宜其繁殖,如过高可用淡水注入调节,过低可直接注入新鲜海水。
2.温度 轮虫最适宜繁殖水温在25~30℃之间,但在17~20℃时仍正常繁殖,低于10℃时产生冬卵,成体死亡。
3.透明度 透明度应控制在10~20厘米之间。
4.溶氧 溶氧一般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
5.pH值 一般在8.3~8.7之间为宜。如pH值过低时可在泼洒豆浆时加以调节,反之应停止,根据水色和水位变化及时添加新水。
六、采收
轮虫密度达到50~80个/毫升时,根据生产情况可及时采收,以免因轮虫密度过大而耗尽水体中的饵料生物,造成轮虫自身滞育。采收方法有两种:一是用120~150目筛绢做成锥形网,用潜水泵不停地向其内注水加以采收;二是根据轮虫的趋光性,在夜间利用灯光诱捕,也可在早晨太阳初升时,利用轮虫趋光向表层游动时捞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