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农博网> 数据中心> 实用技术>水产养殖贴士:鲍鱼的敌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贴士:鲍鱼的敌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2012年10月12日 14:37 来源:农博网

文章摘要:   一、敌害生物  1.寄生性的敌害生物  环节动物门多毛纲的才女虫可寄生于鲍壳的内部,时间长了则会造成壳层疏松或者穿孔,影响鲍的正常生长发育,最终可导致死亡。还有一些褶牡蛎、藤壶、柄海鞘、贻贝、筒螅...

  一、敌害生物

  1.寄生性的敌害生物

  环节动物门多毛纲的才女虫可寄生于鲍壳的内部,时间长了则会造成壳层疏松或者穿孔 ,影响鲍的正常生长发育,最终可导致死亡。还有一些褶牡蛎、藤壶、柄海鞘、贻贝、筒螅 等生物可附着在鲍的贝壳上或附着在养殖笼上,严重时可导致鲍的死亡。

  对此危害,目前还没有效的防治措施,可在养鲍笼中混养一定量的光棘球海胆。每层养 鲍150个可混养海胆5个~20个,有害附着生物可减少50%以上。

  2.捕食性敌害生物

  鲍的捕食性敌害生物种类较多,例如:石鲷、马面鲀、龙虾、日本虫寻、海星、章鱼、 鱿鱼、红螺等肉食性生物能直接残食鲍苗或成品鲍,尤其对小规格鲍苗危害更大。

  3.竞争性敌害生物

  一些藻食性贝类例如:蝾螺、正形海胆等其所摄食的饵料种类、生活空间与鲍十分相近 ,导致彼此之间相互争夺饵料资源和生态空间,这些生物也同样成为鲍种群发展的限制因子。

  二、疾病及其防治

  1.气泡病

  此病对鲍人工育苗生产危害较严重,稚鲍易得此病,发病季节为春季到秋末,尤其是夏 季高温季节发病率较高。

  (1)症状

  病鲍消化道内可发现有许多小气泡,使其消化道及内脏部肿胀,足部收缩无 力,吸附力下降,摄食量明显降低。此病多发生于稚鲍剥离后15天~60天左右,高温季节一 旦发病会出现传播快、波及面广、死亡量大的不良后果。

  (2)病因

  不明。

  (3)治疗

  由于病因不明,因而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高温期少喂或停喂人工配合饲 料,加大给水量将有利于减少该病的发生。

  2.裂壳病

  此病多发生于鲍苗的室内越冬期或室内中间育成期。

  (1)症状

  病鲍足部变瘦、变黄、失去韧性,足表面有大量粘液,贝壳变薄,壳外缘稍 向外翻卷,壳孔连通,活力减弱,摄食量下降,然后逐渐死亡。

  (2)病因

  病原体为球状病毒。传播途径为水平传播,最大可能是径口进入体内。

  (3)治疗

  目前只能采取以预防为主的措施防止发病与感染传播。

  3.脓疱病

  (1)症状

  病鲍的足肌上出现白色丘状脓疱,然后破裂形成2毫米~5毫米深的 孔洞状创面,并有脓液溢出。病灶周围的肌肉也随之出现溃烂坏死。

  (2)病因

  病原菌为河流弧菌Ⅱ。该菌的发育温度为15℃~42℃,在25℃~35℃时发育 较快。

  (3)治疗

  单一使用药物时的最小杀菌浓度:氯霉素为3.12毫克/升,复方新诺明6.25 毫克/升,氟哌酸12.5毫克/升。联合使用时的用药浓度为:氯霉素1.56毫克/升+复方新 诺明1.56毫克/升或氯霉素0.78毫克/升+氟哌酸6.25毫克/升或复方新诺明1.56毫克/升 +氟哌酸6.25毫克/升,以联合用药的疗效为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