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网箱养鱼技术
2012年10月12日 14:37 来源:农博网
- 关键字: 海水网箱养鱼技术
(一)海区条件
海区无工农业及生活废水污染,水质符合国家渔业一类水质标准,在台风、暴雨季节能避免大风大浪的袭击并无大量淡水流入,交通、通讯、供电便利。
底质:以砂砾、岩礁底质为佳,泥砂底质次之,泥质的不好。
海况:海流速度应在5~15厘米/秒。要有足够的水深,在最低潮时,网箱底到海底的距离至少应有2米以上。
盐度:海区的盐度不应有太大的变化。石斑鱼能适应的盐度为15~40,最适的盐度为25~33。所以海区盐度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应在22~33。在大雨季节也不应低于18。
水温:海区周年温差最好在15~29℃间。大多石斑鱼能够忍耐的水温为15~38℃,但生长最好的水温是23~28℃。在目前养殖的鱼类中,赤点石斑鱼、青石斑鱼、点带石斑鱼、云纹石斑鱼及鲑点石斑鱼等比较能耐低温。在浙江及福建闽东地区,赤点石斑鱼和青石斑鱼可以忍受低至6~7℃的低温,但在14℃以下的低温就不摄食,严重影响生长。其他如马拉巴斑、巨石斑鱼等,在14~15℃时就会死亡。
(二)网箱的规格与建造材料
1、网箱的规格
海水鱼养成的网箱规格以较大为佳。目前一般用3米×3米×4米或4米×4米×4米的网箱,但效果不如6米×6米×5米规格的网箱。大规格网箱鱼体活动空间大,减少了网箱隔层,有利于水流通畅,减少疾病的发生,日常管理也较省工。目前,在日本、韩国、北欧等养殖业发达的国家,网箱都向大型化的方向发展,使用的网箱为12米×12米×5米、14米×14米×5米或更大;圆形的网箱,直径为20米、50米,甚至达100米。这种规格的网箱要求材料强度高,起网、换网机械化,且与当地海区的海况、水文条件等适合;由于成倍地扩大了养殖容量和养殖效益,总体来看,网箱的建造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另外,为了平常暂养、分苗、选别等操作方便,也必须预备一些较小规格的网箱。
2、网箱的建造材料
网箱框架使用的木材一般是松木或木麻黄,更好的是从东南亚进口的专用木材。这种木材叫“门格拉斯”,又硬又韧,虽然价格较贵,但耐海水腐蚀,使用寿命长,实际上更为合算。木条宽25~30厘米,厚6~8厘米,长度6~8米或更长些。使用太短(2~3米或更短)而用螺栓连接的木条,在台风季节易受风浪袭击而造成损失,例如1999年14号台风袭击闽粤海区,网箱养殖损失极为惨重,框架使用长木条的损失少些,而使用短木条连接的无一幸免。
网箱使用的浮子为直径48厘米、长度80厘米的150s聚乙烯泡沫塑料浮子。浮子外最好再包一层塑料布,可以保护浮子免受海水及海洋生物的侵蚀。
网箱的网衣为聚乙烯网片,最好选用无结网片,以免使鱼体擦伤。网箱的底部以80厘米8分)或3厘米(1寸)的镀锌管制作的方框撑开,也可在网箱的四角垂挂砂袋。6米×6米×5米的网箱,除四角外,每边的中部还应再挂一个砂袋。砂袋的重量根据海流的缓急而定,原则是使网箱在海中能稳定撑开,不因海流的冲击而漂浮。
网箱以50~60千克的铁锚在海上固定位置。锚绳为直径3厘米的聚乙烯绳。一般情况下,40~60个网箱的鱼排前后使用4个铁锚;海流较急或鱼排较大的,则应在两侧中部再加2个铁锚。
(三)网箱养殖的附属设施及设备
网箱养殖的附属设施包括管理房、仓库、操作平台、饵料加工设备、备用电机及交通船等。
管理房和仓库通常在浮子和木板构筑的平台上用木板搭盖。顶上敷以油毛毡以避风雨。木板房不宜太高,2~2.5米即可,建筑时应该多用三角形结构,使之坚固紧凑,增强稳定性及抗风浪能力。
操作平台的面积根据需要而定,要考虑到饵料加工、饵料及鱼的进出与磅秤、网衣清洗与修补等作业的需要以及生活方便等因素,合理安排。重要的一点是房子和平台的浮力要足,要留有充分的余地。
饵料加工设备包括绞碎机和软颗粒饵料机。绞碎机在一般电机商店即可买到。软颗粒饵料机可利用莆田市一带制作兴化粉的米粉机改制,当地工场将米粉机压米粉条的模板孔径根据饵料的需要进行更改,可以压制不同粒径的饵料,配上适合的电机,生产能力根据需要每小时数十或数百千克不等。
其他如交通船、备用电机,日常管理和操作需要的各种工具、用具,如大小抄网、药浴用的大方桶、帆布袋等,都要考虑周全。
(四)网箱的设置
许多养殖区网箱的设置是9个或16个1组,然后1组1组地成片密集排列。这样设置极易造成中间网箱不流不畅,水质恶化。比较科学的设置方法是顺潮流方向,2~3个网箱1列纵向向排列,每列之间隔2米左右留一条纵行水道,以使水流通畅。一般原则6米×6米×6米的网箱2个1列,4米×4米×4米的网箱3个1列,3米×3米×3米的网箱4个1列。
在海流较急的海区,顶流的第一排网箱外数十厘米处应该垂挂一块网目较小(1厘米左右)的网片(并垂以砂袋),让附着生物孳生以挡缓海流。否则当大潮流急时,网衣会漂浮起来而使网片相贴;由于鱼群在网箱中有沿网边游动的习惯,这时就会不顾一切地在网片间穿行、结晶两侧的鳞片因摩擦脱落,最终感病死亡。
(五)苗中的放养
1、苗种放养
目前养殖的品种大多为人工育苗品种,规格全长4~6厘米,体重1~5克,可以直接放入网箱经过一段中间培育后,再分苗地行养成。中间培育以鱼肉糜及鳗鱼饵料混合制作的软颗粒饵料投喂,每天3~4次,至10厘米以后可酌情减至每天1~2次,进行中间培育的网箱上方30厘米处,可悬挂一盏40~60瓦的灯泡,用地在夜间诱集水中的糖虾、桡足类,以及其他的小鱼、小虾等,这些都可以作为石斑鱼的饵料。
2、放养密度
苗种小时放养密度可以高些,随着鱼的生长应按个体大小分苗并降低放养密度。密度以预计在养成时,网箱鱼容量保持8~15千克/米3为佳。每口6米×6米×5米规格的网箱,放养全长工15~20厘米的苗种1500—1600尾,中途会因各种原因淘汰一部分,余下的可以一直养至收成。全长4~5厘米的苗种,则可放养5000~8000尾,以后待个体长大至15~20厘米时,再选别分苗。
3、养殖周期
赤点石斑鱼在水温14~15℃及更低水温下基本不摄食,16℃左右可以少量摄饵,18℃时即可正常摄饵。生长期在福建沿海的闽南和闽东海区有所差别,各为10个月和9个月左右,在广东更长些,在浙江则更短些。7月末出池的全长4~8厘米的人工苗种,养殖15个月左右至翌年11月份可达300~500克。7~8月份,从海区钓捕的苗种,大规格的(全长20~25厘米及更大的)一般当年春节前可养至商品规格,小规格的(8~15厘米)养至翌年春节前也可达商品规格。因此,养殖生产中应有各种规格的苗种,长短养殖周期相结合,以利于资金周转。
(六)饵料及喂方法
1、饵料种类
苗种放入网箱,大约2天后即可开始摄食。石斑鱼性多疑,所以最好混养少量相同个体大小的真鲷、黑鲷、黄鳍鲷及蓝子鱼等。鲷科鱼类比较贪吃,见饵即抢,它们的抢食会带动石斑鱼的摄食。蓝子鱼喜食海苔、残饵等,则可作为“海洋清道夫”,有利于保持网箱的清洁。其他鱼种的放养比例约为15%左右。
在网箱养殖中,许多养殖户为求省钱省工,只是简单地将下杂鱼与配合饵料粉混合绞碎后湿团状投喂。结果是投后鱼一争搅动,饵料就四散分开,很大一部分都散落海中。这种操作方法既浪费饵料又容易造成污染。正确的方法应是将鲜度好的沙丁鱼、鲐鱼、是鱼、玉筋鱼及其他下杂鱼等,切成适宜的大小投喂。因饵料鱼种类不同,饵料系数波动在5~12间。
由于鲜杂鱼来源不稳定,价格不断上涨,将杂鱼切块投喂在生产化养殖时太纲工时。最理想的饵料应是软颗粒饵料。软颗粒饵料以配合饵料与下杂鱼混合绞碎后以颗粒饵料机做成,每天根据需要现做现投,其中还可以拌进防治病害的药物及维生素、鱼油等营养物质。制作软颗粒饵料时,混合料不能太湿,应以手抓不沾手、制作软颗粒饵料时,混合料不能太湿,应以手抓不沾手、紧捏可以成团为度。颗粒大小应根据鱼的大小有所不同,15~20厘米的鱼可摄食粒径5~10毫米的饵料,成鱼饵料的粒径可达20~30毫米。颗粒太小,石斑鱼不喜摄食;对干硬颗粒饵料,则有吐食现象。
石斑鱼饵料中蛋白的适宜含量大体为40%~55%,脂肪的适宜含量为8%~10%。石斑鱼肌肉肉氨基酸组成成种间差异不大,10种必须氨基酸;缬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组氨酸色氨酸=9.8:9.1:7.7:5.2:5.0:4.9:4.8:3.1:2.6:1.0,此模式可为石斑鱼配合饲料的配制提供参考。目前市场上尚无专门的石斑鱼用的配合饵料,可用大黄鱼,鲈鱼或真鲷配合饵料代替。小苗也可用鲤鱼配合饵料代替。
2、投喂方法
石斑鱼胃内饵料的消化时间较长,在水温24~25℃时,消化时间为24~30小时。所以在5~10月份水温较高时,20厘米以上的成鱼,可每天投饵1次,每天的投饵量为鱼总体重的1.5%~2.0%;10~15厘米的中苗,每天的投饵量可为鱼体重的8%~15%,分作早晚2次投喂;4~8厘米的小苗,每天的投饵量可为鱼体重的20%~25%,每天分作3~4次投喂。在11~12月份及3~4月份,隔天投饵1次,视鱼摄食的情况酌情增减投喂量。冬季水温较低时,基本不投饵。在福建省,闽南和闽东的海区水温差距很大,厦门一带海区,冬季水温大多在13~15℃左右,赤点石斑鱼在天气比较暖和的时候还会少量报食,可3~4天6~7天酌情投饵1次,但马拉巴斑、七带石斑鱼等在水温15℃就基本不摄食了。而在闽东海区,冬季水温多在10~12℃,石斑鱼不摄食,不必投饵。
(七)日常管理措施
1、巡视检查
每天应对各个网箱进行巡视检查,注意观察鱼的活动情况。政党情况下,石斑觎会沉在网箱底部,清晨和傍晚会在水面悠然自得地游动,看到人影就迅速沉下。如果无力地游于网边,受惊动也反应迟钝,或狂游、跳跃丢,都是不正常的表现,应该捞起或拉网检查,判明情况,采取对策(有关病虫害的防治详见后述)。
对网箱的框架、网衣、系绳、网盖丢也应经常巡视,以免产生网破鱼逃、海鸟袭击或偷盗等意外损失。
2、观察记录
每天对天气、水温、比重、透明度、风浪等情况进行观察、测定和记录。尤其是在海区情况有重大改变,如暴雨、海水突然变混或出现大量浮游生物时,更应特别注重。对投饵时间、投饵量、鱼的摄食活动情况、死鱼的数量、病鱼的症状及药物治疗的措施和效果等,也都应作好记录。为了及时掌握鱼的生长情况,小苗应该每隔15~20天,成鱼应该每隔1个月捞取20~30尾测定一次重量,以便为下一步的贩饵、分苗等生产计划提供依据。
3、换网和清洗网衣
在夏季,当海中有机物增加时,网箱上附着大量着生物如牡蛎、海鞘、藤壶、贻贝、海苔、麦杠虫及其他脏物,网衣应每20~30天更换一次。培养5~10厘米的苗种、由于网衣网目小更易被脏物及附着生物堵塞,造成水流不畅,应该每15~20天更换一次网衣。而在冬天(12月至翌年2月),由于海水中附着生物繁殖较慢,鱼体不大活动,大多时间不摄食,受了机械损伤不易痊愈,容易感染死亡,不宜搬动,非特别需要不必经常更换网衣。
更换下来的确良网衣,经日晒、拍打后,用高压水泵清洗。由于有些附着物附着较牢,较难清洗,可用0.005%~0.006%的漂白粉溶液浸泡1~2天,既可很容易将其清洗干净,又可对网箱进行消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