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农博网> 数据中心> 实用技术>蚕事此邦多

蚕事此邦多

2012年10月12日 14:37 来源:农博网

文章摘要: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时签下的责任书,大到单位,小到个人,会不会都一掷脑后?  回答是不会,因为承诺意味着责任。  走进蚕乡,环杭嘉湖一圈,我欣喜地发现了“新...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时签下的责任书,大到单位,小到个人,会不会都一掷脑后?

  回答是不会,因为承诺意味着责任。

  走进蚕乡,环杭嘉湖一圈,我欣喜地发现了“新大陆”。

  我看到,一个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展示各种巧妙工具和织机,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以及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的“中国江南蚕桑丝织博物馆”,在桐乡市小小的洲泉镇诞生。

  我看到,作为浙江蚕桑丝织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余杭下力气在境内建起杭州唯一的蚕桑民俗活态文化保护区,在向人们重现一幅“五月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又黄”的生动民俗画卷的同时,也保留了一系列蚕桑生产习俗和传统手工技艺。

  我看到,嘉兴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濮绸、崇福语儿巾制作技艺的课题调研,他们还想从原生态的蚕桑丝织民俗中提炼出一套精品文艺节目――就像“云南印象”,放在乌镇景区长期演出。

  还有嘉兴中国蚕花节、海宁蚕桑丝织技艺传习所、湖州蚕乡风情……

  “夹岸桑树数十里,果然蚕事此邦多”,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看到运河两岸茂密桑林曾写下的诗句,正描绘出今日蚕乡的美好愿景……

<--/enpcontent-->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更多关于蚕事此邦多 的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