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农博网> 数据中心> 实用技术>生态调控 虫害防治新技术

生态调控 虫害防治新技术

2011年03月18日 10:04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枣在中国有3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我国是枣的原产地,也是世界最大的枣产区。”“枣林生态调控高效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项目带头人、北京农学院院长王有年说,“这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营养价值高,药用价值也高,特别是它能很快给农民带来收入增长。管理又相对简单,易于推广。”

  然而,枣对人来说是好东西,对虫来说也是。

  似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咬开一个枣……一窝虫粪!

  这种专在枣心里排便的家伙叫桃小食心虫。它是世界性害虫之一,不但危害枣,也危害苹果、梨、杏和山楂等多种果树。

  这种人人都见过的桃小食心虫,是一种蛾子的幼虫。传统的防治方法是喷洒化学品农药,但这种防治方法带来的弊端:农药残留对环境及果实造成污染。全国每年有20%—30%的枣林受害,损失在数十亿元以上。

  在 “枣林高效生态调控技术”研究中,北京农学院及相关的兄弟单位共查明中国枣林植食性害虫129种、天敌78种,同时发现了枣林新害虫74种及天敌36种。这些成果,汇集成一份“枣林有害生物与天敌的食物网络结构图”。

  一套“高效生态调控”中,“防治有害生物”虽是其中重点,但成果远不止这一点。

  “对山区、老区、贫困地区、西部待开发地区来说,枣树将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树种。”王有年说,上世纪90年代北京最早有两个试点,一个是昌平黑山寨,一个是平谷大华山,发展几大特色果品,枣就是其中之一。又如新疆和田阿克苏市,枣现在已经是当地一个主导产业;环塔里木盆地1000公里的绿色林带建设,其中重要的就是枣、核桃这样的干果,既要获得经济价值,也要解决沙漠问题。

  另一组数字,则能很轻易地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的正确性——生态调控综合技术在产枣大区推广应用后,亩用药由18次降到7次,亩防成本由78元降到46元,平均亩产提高29.31公斤,效益提高103.67元……项目的总体推广应用面积达1276.02万亩,增产4.48亿公斤,增收10.02亿元,节省开支4.2亿元,增收节支两项累计14.22亿元。据《科技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