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农博网> 数据中心> 实用技术>让你开眼界:全程跟踪蟹妈妈产卵记

让你开眼界:全程跟踪蟹妈妈产卵记

2011年01月13日 10:27 来源:文汇报

 庄平(右)与助手一起对大闸蟹进行抽血化验,检查“准蟹爸”的体质状况。 

                         每只被放流的亲蟹均要背贴序号标签、螯上带环。

                                     大闸蟹在长江口产卵路线图。

                               心跳期

                                          出膜期

                                     蚤状幼体

  ■摄影撰文/本报记者  金昊

  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大量养殖户对天然蟹苗过度捕捞,导致长江口大闸蟹天然蟹苗资源锐减,难以形成大的蟹汛。为了优化种群,培育更多优质的“蟹妈”、“蟹爸”,科学家首次对其作标记放流,以人工干预大闸蟹孕育。时值“无肠公子”抱卵季节,记者对其进行了连续跟踪——

  “秋风起,蟹脚痒,九月圆脐十月尖”,中华绒螯蟹,在动物学上属甲壳纲,俗称大闸蟹,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美味佳肴。但是近些年来,一些老饕们发觉大闸蟹的肉质没有以前那么香、那么细了,这是为什么呢?

  见过蟹宝宝模样吗?

  人们只知农历十一月是食大闸蟹黄金时节,殊不知也是它孕育怀胎的当口。

  按照长江流域大闸蟹原有的自然习性,每年9至11月性腺成熟的它们便开始“长途旅行”,从长江及其湖泊支流洄游至长江口的横沙岛与九段沙一带。至12月,雌蟹、雄蟹来到长江口附近,在千分之一二咸度的水环境中,受到刺激而交配。交配后,受孕的“抱卵亲蟹”肚子鼓胀起来,内藏几百万受精卵。母蟹在咸度千分之十左右的九段沙湿地等地停留,经过三四个月的胚胎发育,至次年5月初,便孵化出第一期“蚤状幼体”;再经一个月左右,“蚤状幼体”发育为米粒大小的“大眼幼体”,这就是蟹苗。6月中旬,蟹苗开始随低层流洄游至崇明岛北支,逐步发育为俗称“扣蟹”的幼蟹。至8月,幼蟹进入阳澄湖、太湖等通江湖泊,开始育肥成长。再到秋季,新一代大闸蟹又“横行霸道”。

  但如今,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及大量养殖户对天然蟹苗高强度的过量捕捞,导致长江口大闸蟹天然蟹苗资源锐减,难以形成大的汛期,野生蟹几乎绝迹。根据崇明县水产局的数据,上世纪80年代初,天然蟹苗会在一周里如潮水般涌入长江口内,最高时,苗种产量高达几万吨。但到了近二十年,产量则降到5000吨以下。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庄平介绍,因为天然蟹苗的缺乏,人工蟹苗成为商品蟹所需苗种的主要来源,大闸蟹从产卵到育苗都在人工环境下进行,幼蟹被直接投放到各片湖体中养殖。

  如何优化增殖效果?

  长期以来,大闸蟹、辽蟹等种群繁殖亲本混交,导致人工繁殖出来的大闸蟹苗种种质逐渐衰退——生长渐慢、个体变小、品质下降。尽管近几年上海已向长江口连续放流数十万只大闸蟹亲本,但它们的后代苗种还是不成气候,无法在长江口形成产量。因此,东海水产研究所承担起2009至2013年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对长江口大闸蟹的增殖放流开展了专题系统研究。通过大量放流带有标志的亲蟹,跟踪人工放流对长江口蟹苗资源增殖、种质恢复的作用。

  去年12月23日,5000只处于交配期的雌雄亲蟹,被放流到崇明长兴岛水域。这些“准蟹爸”、“准蟹妈”经过精心筛选,种质优良,个个背贴标签、螯上带环,每只亲蟹均有唯一的编码,并且设立监测船进行跟踪监测。这是国内首次由水产科学家全程监测大闸蟹“自然孕育史”,庄平说,这一项目将连续坚持5年,评估放流对长江口蟹苗资源的增殖效果,确定大闸蟹适宜放流地点,明确放流后亲蟹的繁殖性能,掌握大闸蟹放流后洄游路线以及其在长江口的产卵场范围。他认为,由于大闸蟹生长周期较短,通过每年人工补充适量的优质亲蟹,并加以渔政管理,有望将长江口恢复为我国最大的大闸蟹集中产卵地,并重新形成一定的优质天然蟹苗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