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农博网> 数据中心> 实用技术>特养品种:乌苏里貉

特养品种:乌苏里貉

2009年05月25日 10:03 来源:农博网特养频道

  食肉目、犬科、中等毛皮动物,我国貉可分为3个亚种,即指名亚种、东北亚种和西南亚种。
  
  指名亚种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体长50厘米~53厘米,被毛短,底绒呈棕黄色,针毛的黑色毛尖较少,背部黑色纵纹亦不明显。东北亚种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体长56厘米~90厘米,毛长绒厚,黑色背纹明显,底绒青灰或浅黄色。
  
  西南亚种产于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体形显著小于东北亚种,与指名亚种接近。底绒空疏,呈乌灰色,针毛多为黑灰色毛尖,很短。目前我国人工饲养、经济价值较高的是东北亚种,也就是以乌苏里貉为主。
  
  乌苏里貉的体形外貌
  
  体形似狐,但较肥胖、短粗,尾短,四肢亦短小。被毛长而蓬松,底绒丰厚。趾行性,以趾着地。前后肢均有发达的足垫。爪短粗,不能伸缩。被毛通常为青灰色或青黄色,吻短尖,面颊横生谈色长毛,由眼周至下颌生有黑褐色被毛,呈明显的“八”字形,并经喉部、前胸连至前肢。沿背脊中央的针毛多具黑色毛尖,程度不同地形成一条界线不清的黑色纵纹,向后延伸至尾背面,越靠近尾末端纵级越深。背部毛色较深,呈青灰色;近腹部体侧被毛呈灰黄色或棕黄色;腹部毛色最浅,呈灰白或黄白色;四肢毛色较深,呈黑色或黑褐色。
  
  成年公貉体重5.5千克~8.0千克,体长58厘米~67厘米,体高28厘米~38厘米;成年母貉体重5.3千克~7.5千克,体长57厘米~65厘米,体高25厘米~35厘米。
  
  生态特征
  
  栖息环境与洞穴 貉经常栖居于山野、森林、河川和湖沼附近的荒地草原、灌木丛以及土堤或海岸,有时居住于草堆里。喜穴居,多数利用岩洞、自然洞穴、大木空洞等处,经加工后穴居,或利用獾、狐狸、狼等兽类的弃穴为穴,也有个别貉自行挖洞营窝。貉不喜欢潮湿的低洼地,选穴地点需要干燥,并具备繁茂的植被条件,以供隐蔽和提供丰富的食料来源。为了引水方便,貉多选择有水的栖息地,如河、沼、小溪附近。貉没有固定的洞穴栖息,一年中,于不同季节,选择不同类型的洞穴栖息。繁殖期选用浅穴产子哺乳;夏季天气热,则利用岩洞或凉爽的洞穴栖息;在严寒的冬季,便选择保温性能好的深洞居住。在同季节也不固定栖息地,而是根据食料条件、气候变化以及哺育子幼兽和安全的需要,经常变换栖息场所。
  
  群居性 貉同种间很少争斗,通常1公1母成双穴居,但也有一公多母和一母多公的同洞穴居。产子后,双亲同子兽一起穴居到入冬以前,待幼貉寻到新洞穴时,幼貉离开双亲。
  
  活动行为 貉的活动范围很广,常在半径6公里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夜行性强,白天多在洞穴中睡眠,或到附近隐蔽处休息,傍晚和拂晓出来觅食和活动。家养貉局限于较窄的范围内,活动不灵便,行走不快,多以直线行走,每昼夜达3公里~4公里。
  
  冬眠和半冬眠 貉在秋季食科丰足的条件下,营养丰富,皮下积蓄大量脂肪。进入严冬季节,由于食科缺乏,气候恶劣,貉活动减少,吃食很少,新陈代谢缓慢,以消耗体内脂肪维持生命,呈现出昏睡状态的非持续性冬眠,称为冬眠或半冬眠。冬眠维持期从11月中旬至翌年2月上旬。如气候偏低,也可延续到3月初。
  
  食性 貉食性杂,野生状态下,以鼠类、鱼类、蚪类、蛙类、鸟、蛇、虾、蟹等,以及昆虫类,如甲虫、金龟子、蝗虫、蜜蜂、蛾、鳞翅目的幼虫等为食。也食作物的子实、根、茎、叶和野果、野菜、瓜皮等。尤其喜食山葡萄,有的还食狐吃剩的兔的尸体,还到村边、道边食人和蓄禽的粪便。
  
  换毛 貉每年换毛1次,2月份开始逐渐脱换底绒,8月份长出毛绒,11月中旬冬毛生长终止,是貉成熟的最佳时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