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农博网> 数据中心> 实用技术>目前规模化猪场重要疫病的流行与防控措施

目前规模化猪场重要疫病的流行与防控措施

2008年10月20日 08:39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主要疫病特征及控制措施

  1、猪口蹄疫

  1.1主要特征

  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初期发热,40~41℃,后期逐渐恢复正常;蹄冠、蹄叉、口腔、鼻盘、乳房有水疱溃疡。乳猪发病时,临床多表现急性胃肠炎、腹泻,以及心肌炎而突然死亡,心肌灰白色,有虎斑心病变(心肌切面有淡黄色斑纹或不规则斑点)。

  1.2防控措施

  加强免疫,有关研究和实践证明,在种猪群每年实行二至三次的免疫的情况下,仔猪何时进行首免至关重要,由于细胞中和试验的结果不能表现仔猪的母源抗体,因此只能以IHA试验效价来确定,当抗体水平大于1:16小于1:32时为适时免疫日期,此时仔猪的日龄正值10~12周龄。第2次免疫间隔2~4周。用法国生产的206佐剂配制的灭活苗应激反应小,免疫效果更好。国产的用进口佐剂高效浓缩苗效果较好。

  2、猪瘟

  2.1主要特征

  在规模化猪场里,己基本杜绝了种猪和生长猪的临床发病病例,但在一部分猪场中,种猪的亚临床感染依然存在,其有持续感染和潜伏感染两种表现特点,前者表现为繁殖障碍(死胎、流产)和二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死亡。后者主要表现在保育期仔猪的发病死亡。持续感染的母猪的血清检测检测不到抗体或者只有低水平的抗体,而且加强免疫不可能改善其猪瘟抗体水平的提高,流产胎仔PCR检测猪瘟抗原呈阳性结果。潜伏感染的种猪,猪瘟抗体水平偏高,通常较常规免疫抗体高2个滴度以上。无论是规模化猪场还是农村散养猪,目前猪瘟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虽然是旧病但更要引起重视。

  2.2防控措施。

  加强免疫,种猪免疫:每年注射疫苗两次或每胎次注射一次。剂量:每次450~600个兔体感染量,即目前药厂标示剂量的3~4头份。仔猪免疫有超前免疫和常规免疫两种方法可循,前者在染疫猪场应用,即在仔猪出生后马上注射猪瘟疫苗,并隔离一小时再吮初乳。仔猪常规免疫有二次免疫和一次免疫两种方法,二次免疫法的首免在20日龄,二免在60日龄。应推广50~60日龄一次免疫的方法,剂量每仔三头份。超前免疫采用细胞苗,二免使用组织苗可以减轻应激,有条件的规模化猪场采用兔体脾淋苗效果更好。

  3、伪狂犬病

  3.1主要特征

  各种年龄的猪都易感,但随猪的年龄不同,症状和死亡率也有显著区别,但一般不呈现瘙痒症状。哺乳仔猪最为敏感,发病后急性致死。15日龄以内的仔猪常表现为最急性症状,病程不超过72小时,死亡率100%。这种病猪往往没有明显的神经症状,主要表现为体温突然升高(41~42℃),不食,间有呕吐或腹泻,精神高度沉郁,常于昏睡状态下死亡。部分病猪可能兴奋不安,体表肌肉呈痉挛性收缩,吐沫流涎,张口伸舌,运动失调,步伐僵硬,两前肢张开或倒地抽搐。有时不自主地前进、后退或作转圈运动。随后出现四肢轻瘫和麻痹,侧身倒卧,颈部肌肉僵硬,四肢划动,最后在昏迷状态下死亡。一月龄仔猪的症状明显减轻,死亡率也大为下降。随着仔猪月龄的增加,病程延长,症状减轻,死亡率逐渐降低。可以认为,不同年龄猪的死亡率为0~100%。成年猪感染后常不呈现可见的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体温升高,一般不发生死亡。

  对妊娠母猪,尤其是妊娠初期,感染后20天左右发生流产;处于妊娠后期的母猪,胎儿易死于子宫内,引起死产和流产,死产的发生率可达50%左右。另外,在近年的流行中也发现了少数呈瘙痒症状的病猪。

  3.2防控和净化。

  本病一旦在大型猪场发生,较难根除。感染耐过猪或呈亚临床感染的成年猪,长期带毒和排毒。很多实验观察表明,带毒可长达半年之久,以肺和肝的带毒率最高,脾、肾和膀胱居次。伪狂犬病毒可以通过粪尿和乳汁排毒,感染其它猪只。曾经有人从感染猪的包皮和阴道分离到病毒,因此本病也可能通过交配传播。在不断引进新的易感猪的发病猪场,经反复多次血清中和试验检查,发现约有50%的新引进的猪转为阳性。表明这些猪已发生过亚临床感染。这样,病毒就可以在感染猪场循环。对于发生本病的猪场,要达到净化和根除本病的目的,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我国在某些猪场某些区域控制并逐步达到伪狂犬病的净化,是现实可行的。控制伪狂犬病,疫苗免疫是不可缺的。疫苗免疫可降低感染几率,降低感染后的野毒排放量,缩短排野毒时间,减少隐性感染/持续感染或潜伏感染。当前,国内猪场减少隐性/持续性感染是非常重要的。疫苗能否帮助做到这点就显得很重要了。因此在选择疫苗时,应选择具有阻断隐性感染发生作用的疫苗。一个良好的疫苗应具备,主要毒力基因缺失(自然筛选缺失更佳)同时又是标记基因,能与野毒鉴别开来;诱导机体产生良好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局部免疫力;缺失的基因不应该影响疫苗的免疫原性;保留主要的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基因;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不返强、不发生基因重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