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农博网> 数据中心> 实用技术>狐病毒性肠炎

狐病毒性肠炎

2008年07月15日 10:21 来源:中国皮毛信息网


 

狐病毒性肠炎又称为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病毒旨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均在

病原体

病原体为细小病毒,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脱氧核糖核酸,颗粒形态多为六角形或圆形,呈 面对称。该病毒较稳定,对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能抵抗 的环境,能耐受 ℃高温,被病毒污染的笼舍,病毒能保持 年的毒力。

流行特点

狐、貉等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幼狐( 月龄)最易感染。我国各地一些凡不接种疫苗的养狐、貉场子户,狐、貉病毒性肠炎均有发生。

本病的传染源为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在发热和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传染期,不断向体外排毒,并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食具传染给健康貉和狐。

本病以夏、秋季多发。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

病狐表现为精神季顿,喜卧于小室,行动迟缓,后向躯摇摆,体温升高至 ℃,鼻镜干燥,减食,拒食,频繁大量饮水,反应迟钝,眼内的浆液性分泌物逐渐变为粘稠的秋黄白色脓性眼眵。

肠炎型病狐主要特征是呕吐和持续性、重度腹泻,粪便变软,形如牛粪,呈黄灰白色至稀便、水样便,后期粪便呈酱油色,且有恶臭、腥味,明显消瘦,严重脱水,而呈急性衰竭死亡。

心肌炎型多见于 周龄幼狐,表现为呼吸困难,心律加快,可视黏膜苍白,常以突发性心力衰竭而死亡。

剖检变化

剖检可见血液粘稠、呈暗紫红色;全身肌肉淡红,由于重脱水而呈干燥。

肠炎型号病例以肠道病变为特征,小肠外观有呈鲜红色,如血肠样,切开可见血样液体,浆膜下充血、出血,黏膜坏死、脱落、有出血点,有的小肠外观黑红色,切开可见少量粘稠煤焦油样或酱油样内容物,有的混有紫黑色血凝块,有的肠段壁增厚而肠管变粗,多数病例以空肠、回肠出血为主,有的直肠和盲肠黏膜有条状出血;胃容积扩大 倍,其内容物为红褐色液体,胃黏膜淤血、脱落、溃疡和糜烂;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呈暗红色,切面多汁、湿润、呈淡红色;肝脏轻度肿大,胆囊极度扩张,胆汁充盈呈黄绿色或黑绿色;胸腺充血、出血,膀胱积留大量豆油色透明尿液,黏膜有出血斑或出血点。

心肌炎型病例肺脏严重水肿,浆膜出血;浆膜出血;在心肌和心内膜上有灰白色或黄红色的坏死灶,心肌纤维损伤,心肌纤维上有出血性斑纹,心包液增多。

大多数病例常因并发症和混感大肠杆菌或沙门氏杆菌病而使病情加重,最后死亡。

病理组织检查,可见小肠上皮细核内、胞浆内有包涵体。

根据流行病特点,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以及病理组织检查、可诊断为狐病毒性肠炎。

防治措施

特异性预防。应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怕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的狐病毒性肠炎病毒,效果非常好。健康仔狐应在断乳后接种,经过 星期后再进行第 次接种,仔狐剂量为 毫升,成年公母狐每次每只注射剂量为 毫升。每年 日至 日接种疫苗。

秋季正是各养狐场购种狐的季节,引种要严格把关。要认真检查狐的精神状态和调入的饲料。喂狐的肉食必须煮沸熟再喂,狐场工作人员及工具要专管、专用。对新购入的种狐应观察、隔离 天后,经检疫确诊无病后方可入场。

如发现病狐,在 个月内养狐场禁止购买和出售种狐。如果接进取皮时间,最好不留作种,一律取皮淘汰。

对病狐可注射“肠炎灵”每天 次,每次注射 毫升,或注射“兴和特痢特”每次 毫升, 日注射 次,效果很好。

对病狐和可疑病狐,一律隔离,严格封锁后,专人管理,被病狐分泌物和排泄物所污染的笼舍,要用喷灯火焰消毒,食具用 火碱溶液消毒( 千克火碱、 千克水);地面用白灰消毒,还可用菌毒敌加 倍水对笼舍、地面进行消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更多关于狐病毒性肠炎 的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