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农博网> 数据中心> 实用技术>紫花苜蓿栽培中氮肥的使用

紫花苜蓿栽培中氮肥的使用

2004年10月28日 10:18 来源:农博饲料

紫花苜蓿

  紫花苜蓿为阳信特产,以株茎粗壮,花繁叶茂,细嫩高产,营养成分丰富而闻名中外。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回国,然今处处田野有之”。阳信种植苜蓿历史悠久,至明朝嘉靖年间即已大面积栽植。

  紫花苜蓿属豆科多年草本植物,具有根系发达、适应性强、抗盐碱、固风沙、改良土壤的特性。一年可收割二、三次。阳信紫花苜蓿,内含植物蛋白高达18%,脂肪、维生素、叶黄素等其 他营养成分也远远高出白花苜蓿和异地同类品种。紫花苜蓿是理想的家畜家禽饲料。以苜蓿茎叶为主加工制成的混合饲料,可使奶牛增加泌乳量,改善乳质;饲羊可提高羊毛质量,并有助于提高各种家畜的繁殖率和育肥率。苜蓿花是制造上等饮料和高档纸烟的重要配料。用苜蓿花配制的饮料,具有降压解毒,提神健脾的特殊功效。苜蓿花中的微量元素能对烟草中的有害物质起化学作用,从而降低烟草对人体的损害。

  氮是苜蓿正常生长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也是构成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核酸和叶绿体的形成也离不开氮,因此氮对苜蓿的生长、发育乃至产量、品质都有重要的影响。尽管空气中80%是氮气,但禾本科牧草无法直接利用,往往需要施用化学氮肥来满足其正常生长之需。苜蓿具有共生固氮的能力,即当根瘤菌从根毛侵入到根部后能够形成根瘤,根瘤中的类菌体在固氮酶的作用下可将分子态的氮转变为氨态氮,因此有固氮能力的根瘤(即有效根瘤)能够源源不断地为植物提供氮素营养。由于根瘤给豆科植物供应的氮不会污染环境,且不需长途运输。因此不少国家,特别是美洲和非洲国家,积极发展种植大豆(美国大豆播种面积约占30%)或其他豆科植物,以发挥生物固氮作用,减少化学氮肥的过量使用,目前已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一般来说,通过共生固氮作用获得的氮素基本上能满足苜蓿正常生长之需,因此在苜蓿生产上关于氮肥的使用存在着一个误区,即认为在苜蓿的生长过程不需要增施氮肥,使用氮肥会造成根瘤固氮能力的降低,造成苜蓿田病害的发生,最终导致苜蓿产量降低,品质变差。因此在很多地方种植苜蓿时,忽视了氮肥的使用,甚至在种植苜蓿时禁止使用氮肥。笔者认为这是对苜蓿生物固氮作用的片面理解,没有结合苜蓿生长发育的阶段营养情况进行分析。

  紫花苜蓿氮的供应有两条途径,除了依靠共生固氮作用,还可以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氮,苜蓿的生物固氮除取决于有效根瘤的数量,也取决于植株的年龄和土壤含氮状况。当土壤的含氮量较高时,通过根系吸收的氮素基本上能满足植物的需要,共生固氮作用减弱,根瘤的数目将会大大减少。因此在肥力高的土壤上种苜蓿,增施氮肥不仅不会改善苜蓿生长,还会造成根瘤数量和固氮量的降低,甚至会减少苜蓿株数,缩短利用年限,刺激禾草及杂草的侵入。

  由于根瘤对氮的固定需要地上部不断提供碳水化合物,因此,在苜蓿幼苗期和刈割后,地上部光合作用弱,无法为根瘤提供充足的同化产物,因此苜蓿生物固氮能力降低,无法满足此阶段苜蓿生长中氮的需求,需要通过施用少量氮肥,促进地上部叶片的生长,增强光合作用才能满足植物的需要。一般认为,在第一次刈割后适量施氮能增加苜蓿产量,在苜蓿生长前期施用氮肥,也能提高紫花苜蓿产量。  可见在紫花苜蓿生长过程中氮的供应并不能完全依赖生物固氮,必须根据紫花苜蓿的营养需求,结合土壤养分测定结果、苜蓿的生育阶段和环境条件综合考虑,以制定合理的氮肥施用计划,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苜蓿的生物固氮效率,最终达到改善苜蓿生长,实现苜蓿的高产、优质的目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更多关于紫花苜蓿 的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