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名称:太子参
- 品种名称:柘参1号
- 国家级审定编号:闽认药2003001
- 品种来源:从农家种中筛选育成
- 选育单位: 福建省柘荣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特征特性
从出苗到枯苗,生育期为120天左右,植株直立无分枝,茎基部近方形,上部圆,节部略膨大,节间有2行短柔毛,株高10-13厘米,叶片卵形、全缘、无波状,叶宽4.0-5.2厘米,叶长6.7-10.5厘米。茎下部花腋生、花小、紫色、萼片4片,无花冠,雄蕊2枚,雌蕊1枚;茎顶端花腋生,花大,白色,萼片5片,有花冠含5片花瓣,雄蕊10枚,雌蕊1枚。蒴果卵形,含种子6-8粒。种子长椭圆形,褐色,千粒重5.4克。块根纺锤形,长6-10厘米,宽0.4-0.7厘米,淡黄色,品质经吉林农业大学测试中心测定,生晒参灰分1.24%,水分8.74%,皂甙含量1.08%。经柘荣县植保站自然诱发鉴定,该品种中感叶斑病。抗寒性强,抗旱性中,耐涝性弱,耐热性弱。
(1)选地整地。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以丘陵坡地与地势较高的平地或新垦过两年的“二道荒”种植,不宜连作;作成宽120厘米,高20厘米的畦面,略呈弓背形;开好排水沟;基肥以腐熟的厩肥、堆肥、人粪尿、草木灰为主。(2)栽种。选择芽头完整、参体肥大、整体无伤、无病虫害的块根作种参。一般在11月进行栽种。在畦面上开设直行条沟,沟深13厘米,开沟后将腐熟的基肥撒入沟中,用少量土覆盖后将种参斜摆于沟的侧边,种参芽头朝上,芽头位置一律平齐,种植深度7—9厘米,株距5—7厘米,然后按行距13—17厘米再开第二沟,依次类推,亩用种量40公斤。(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迟效肥为主),以满足植株生育需要。在植株生长良好时,一般不追肥,如缺肥,可追肥1—2次,追肥不超过5月初。太子参怕涝,一旦积水,易发生腐烂死亡,雨后必须及时清沟排水。(4)病虫害防治。太子参生产过程主要病害有叶斑病、花叶病,防治应采取“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方针,以绿色食品用药标准为原则。(5)采收和加工。6月下旬(夏至)前后,植株倒苗、块根生长停止,此时参根饱满,有效成分含量高,应及时收获。宜选择晴天收获,挖掘时要细心翻土,挖的深度一般在13厘米,挖出块根,去掉茎叶,运回加工。鲜参用清水洗净摊晒至八成干时,搓去须根,再晒至足干为止,为生晒参。
产量表现
经福建省柘荣县多年多点试验,平均每亩产干品138.4公斤。
适应区域
适宜福建省太子参产区海拔600米以上的壤土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