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农博网> 数据中心> 实用技术>对虾养殖危险期防病问题探讨

对虾养殖危险期防病问题探讨

2003年07月10日 11:40 来源:南方农村报

养殖对虾的养殖户都觉得养殖30-60天左右(或者是4-7厘米之间规格)是一个危险期。这个时段,对虾(主要指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发病率高,怎么防治成了他们比较关心的问题。记者在走访塘头的时候,经常被问到有没有彻底解决的办法,很遗憾,现在还没有,因此我们邀请了科研单位的专家、养殖第一线的能手来共同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总之,提供一种思路,进行一下交流应该是有益的。  ——编者 吴琴瑟(湛江海洋大学教授、海水养殖专家):这个问题要看具体情况,一般来说华南地区早造对虾比中造更容易发病一些,早造放苗温度比较低,气候一般来讲都是不正常的,养殖过程中水温忽高忽低,相对接下来的一造虾更容易诱发养殖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养殖了一段时间,正好是对虾粪便开始大量积累,虾池生态系统脆弱,有害病原体繁殖旺盛,水质容易变化的时段,对虾体质弱,必然容易发病。环境稳定可以少发生,放苗之后将营养基础打好能减少发生几率。特别是像现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增加饵料营养,可以在放苗之时就抓起,一些高位池放苗后就开始投喂一些用鱼肉、鸡蛋黄、鲜贝肉磨碎后蒸煮成的蛋糕,用筛绢网揉搓过滤泼洒水中,然后慢慢转喂0号虾料,这样效果不错。一些微囊饵料效果也可以,可以与自制蛋糕配合使用。如果不然,过一段时间再投料,可能其中一些虾已经体质虚弱,基础没有打好,抵抗能力自然下降,水环境又差,发病是很容易的事情。 梁华芳(湛江海洋大学):放苗的时候要打好基础,选择虾苗的时候也要选择用营养基础好的虾苗,体质健壮才行。目前有些养殖户认为白虾苗肠道黑色为佳,有些又认为肠道略带红色为佳,其实都不是这回事,肠道颜色所投喂饵料颜色变化,投喂黑褐色虾片,肠道偏黑,投喂偏红色虾片或者丰年虫吃得足肠道就带红。从我的育苗经验看来,斑节对虾苗最好是瘦长身子,体节清晰,触角并拢有力;白对虾苗要头大眼睛大,体形略呈三角形,好像鱼那样游动,不过现在这样的苗不多见了。 李效锋(海南大学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心):养殖30天之前是病毒潜伏期,病毒是不容易消灭的,最好的消毒剂也难以将其完全杀灭,在水质环境恶化的时候就会急剧繁殖,容易导致对虾发生疾病。30天是一个坎,应该在这个时候做好消毒净水的措施。 冯庭玉(粤东平海水产技术服务站):如果做好综合防治措施,养殖过程中很少碰到发病高峰的情况,比如我们在粤东所做的对虾集约化防病害养殖,与中科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合作,采取了很严格的措施来保证对虾苗质量和放养水环境的稳定、清爽。引进虾苗的时候,在我们的技术服务站可以进行白斑、拖拉等病毒的检测,必须保证是高健康的对虾苗才能够购进放养。防病害有两条线,一条是虾苗的垂直源头,一条是养殖过程中的水平监控。在水平监控上我们采取了铺土工膜无沙养殖,而且所进海淡水都经过严格消毒,先破后立,杀灭水体中一切有益有害活性物质之后,通过有效无毒肥料肥水,有益活菌活水,重新建立起水体中生态平衡,然后再放虾苗,放养密度不宜 过大,高位池,环境好,水深1.8-2.5米,充氧足的8-10万/亩。放养之后,及时投饵,经常清理饵料和粪便残余。充足的溶氧是保证对虾活力的关键,我们采用的是立体式增氧办法,使用了大型罗茨鼓风机、“大力士”池底管道增氧、射水式增氧机、水车式增氧机,罗茨鼓风机和池底管道增氧机从水体底部增氧,减少底部粪便、残饵、褪壳造成的有害物质危害,射水式增氧机改善水体中层水环境,水车式增氧机推动水面流动,同时通过搅拌、曝晒等方式降解水体中有机物,更有利于水体中有害物质的逸出。整个过程都严格控制,虾苗质量高,水环境好,病害难以入侵。不过,如果虾苗先天不足,种质退化,则再怎么防都防不住,养着养着都会夭折,种苗质量是基础,综合防治是关键。 洪金山(珠海斗门永丰渔药经营部):斗门地区比较多土池养殖,而且进排水设施不好,水环境比较差,但是今年普遍放养密度又比较高,所以养到30天,或者长到4厘米这个阶段,如果控制得不好,是容易发病的。据我看来,在斗门这边的水体中,弧菌和寄生虫是导致此时对虾发病的主要原因。一般池塘养殖30天之后,水环境因为一段时间的投料残余、对虾排泄物积累,土池中孳生了大量弧菌和寄生虫,而在这个时候这些病源生长旺盛,在对虾褪壳的时候容易侵害对虾,自然造成病害频繁发生。 栾成(海南三亚虾场):对虾在3-7或8厘米之前都属于一个生长旺盛期,褪壳间隔周期短,所以这个时候营养和水质都非常重要。如果水环境不好,在养殖30天之前,或许因为放苗之前消过毒,而且当时虾苗较小,相对占据水体容量也小,即便发病也难以察觉;而在4厘米之后,放养养殖密度如果比较大,水环境不好,非常容易发生应激反应,虾体比较虚弱,容易遭受病源侵袭从而感染病毒。现在的虾塘大都是旧虾塘,本身就有病毒潜伏,养殖中途进水又没有消毒,往往容易带进病源。养殖30天左右是一个发病高峰,养殖两个月又是一个高峰,养殖100天左右又是一个发病高峰,大概范围在4-9厘米之间,这跟水体中病源周期性繁殖有关。同时在这个阶段对虾生长迅速,褪壳多,因此褪壳前后其体质虚弱的时段也比较多,较容易感染。因此,如果虾塘环境不怎么好的,最好加紧巡塘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用些消毒、活水、内服药物等措施来防范遏制。我还可以提供一个小经验,对虾吃料突然变猛的时候就应该注意防治了。 吴琴瑟:在养殖过程中采用综合防治的办法可以防治虾病,这应该是一个从亲虾、幼体、育苗、养殖全过程的综合防治,已经有人在这方面做出尝试,不过投入巨大,普通养殖户往往承受不起,但是如果在养殖过程中细心把握,多观察,更详细地了解对虾生理生态学的知识,从而找到一些低成本的应对措施,还是可以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更多关于对虾 的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