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农博网> 数据中心> 实用技术>海水小瓜虫早期夜间用药效果好

海水小瓜虫早期夜间用药效果好

2012年09月21日 09:30 来源:农财宝典

  实习记者梁春桥整理

  刺激隐核虫是一种海水鱼类专性寄生虫,寄生于鱼的腮、皮肤、眼、舌等部位,病灶部位会出现边缘明显的“白点”,俗称“白点病”,它引起的病症和淡水小瓜虫病引起的病症类似,又称其为“海水小瓜虫”。近年来,我国海水鱼类网箱养殖的集约化程度逐渐提高、养殖密度增大、养殖环境恶化,刺激隐核虫病的危害日益突出,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该寄生虫对海水鱼苗的影响尤其严重,感染率和死亡率均可达100%。

  防范刺激隐核虫病暴发,对网箱养殖意义重大。为此,《农财宝典》特意就刺激隐核虫病害的问题请教权威的专家学者,希望专家的意见和办法能给众多的养殖户带来帮助。

  1、在海水鱼寄生虫病中,刺激隐核虫(俗称:海水小瓜虫)病对海水鱼的危害尤为严重,请问其流行有什么特点?养殖户应该如何防范刺激隐核虫病?

  李安兴(中山大学教授):刺激隐核虫病是全球各地的海水鱼类养殖区常发疾病,犹如上世纪人类的疟疾一样,在海水养殖鱼中经常发生,又危害极其严重的寄生性原虫疾病。随着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刺激隐核虫病的危害日趋严重,特别是养殖密度过大,海水水质不佳的海区,刺激隐核虫病常呈灾难性暴发,使整个养殖区的各种鱼类损失殆尽。刺激隐核虫是海水鱼类的常见寄生虫,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种类的海水养殖鱼类,但在我国南方,主要危害石斑鱼、大黄鱼、卵形鲳鲹、军曹和鲷科鱼类,致死率非常高。

  刺激隐核虫病主要流行于水温在25-30℃的春秋两季,即每年3-4月和8-9月,特别是台风过后,海区环境变化大,鱼体抵抗力差时更容易暴发刺激隐核虫病。海水或咸淡水的池塘饲养的鲈、鲻、梭鱼、真鲷、黑鲷、石斑鱼、东方鲀、牙鲆都常发病。网箱养殖水流不畅、水质差、有机质含量丰富、高密度养殖、台风影响、鱼群体况差时最容易发病,且传播迅猛,往往波及整个海湾所有养殖鱼。

  在自然条件下,野生海洋鱼类通常也有刺激隐核虫感染,但很少发病,常作为病原携带者。

  海水鱼一旦发生刺激隐核虫病,治疗很困难。但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防治措施:

  其一是改善养殖水环境。养鱼池放养前彻底清理,以漂白粉(含有效氯30%)按50-100g/m3水体的浓度消毒,然后进行干燥或阳光暴晒处理,以杀灭池底和池壁残存的虫体包囊。池塘或室内鱼池等封闭式水环境中,应在刺激隐核虫病发生早期进行大量换水,进水口配置过滤装置,过滤杂鱼、虾和水草杂物,减少刺激隐核虫随这些生物带进池塘的可能。

  在海水网箱养殖等开放式水体中,将发病和将要发病网箱拖到水体流动较好、海水深度超过10米,水质较好的海区暂养,可大大缓解刺激隐核虫病引起的危害和死亡。

  其二是加强营养,增强鱼体抵抗力。在刺激隐核虫流行的季节,通过投喂营养丰富的饲料,适当添加复合维生素,从提高鱼类体质、增强抗病能力入手,防止刺激隐核虫病发生。如投喂鲜活饵料,投喂前用淡水浸泡5min-10min。

  2、鱼患刺激隐核虫病有何症状和病理变化?对鱼有何危害?

  李安兴:病鱼体表、鳃表、眼角膜和口腔等与外界相接触处,肉眼可观察到许多小白点。因为虫体钻入到鳃和皮肤的上皮组织之下,基底膜的上面,以宿主的组织为食,并不断转动其身体,宿主组织受到刺激后,形成白色膜囊将虫体包住,所以肉眼看上去在病鱼体表和鳃上有许多小白点,跟淡水鱼白点病的症状很相似,因此也叫做海水鱼白点病。

  病鱼皮肤和鳃因受到刺激分泌大量黏液,严重者体表形成一层混浊的白膜,皮肤有点状充血,甚至发生炎症,鳃上皮组织增生并出现溃烂。眼角膜上被寄生时可形成瞎眼。病鱼食欲不振或废绝,身体瘦弱,游泳无力,呼吸困难,最终可能窒息而死。

  刺激隐核虫幼虫可钻进宿主上皮,在紧邻生发层定居下来,侵入过程可在5min内完成,幼虫穿过组织时造成肉眼不易发现的损伤。随着滋养体的生长,上皮层表面逐渐出现肉眼可见的“白点”,宿主体被中一个位点通常仅生长一个虫体,严重感染时可见2-4个虫体占据一个“腔穴”。严重感染部位可出现上皮渐进性坏死、外层脱落;当虫体寄生于鳃丝基底膜时,可迅速被上皮细胞一层薄膜包围,持续重度感染时可出现第二层融合及层内空隙消失;感染眼部时,虫体寄生在角膜基底膜上,严重时可引起角膜增生、眼球混浊。

  3、鱼患刺激隐核虫病时,目前有哪些有效的治疗手段?

  李安兴:刺激隐核虫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在疾病早期采取措施有一定效果。幼虫孵化时间通常在夜间即午夜至凌晨,对硫酸铜和福尔马林等药物比较敏感,故用药最好在夜间进行,以便杀灭抵抗力相对较弱的幼虫。

  4、如何来诊断刺激隐核虫病?

  李安兴:根据海水鱼类皮肤和鳃上出现小白点、病鱼不食、在水面漫游等症状即可初步诊断;将鳃或体表的白点取下,制成水浸片,在显微镜下看到圆形或卵圆形全身具有纤毛、体色不透明、缓慢地旋转运动的虫体,就可以诊断。也可用PCR技术检测水体中的幼虫,用套式PCR扩增法扩增,若检测到阳性条带,表明水体中有大量刺激隐核虫幼虫存在。

  应注意刺激隐核虫病和黏孢子虫病的区别:患刺激隐核虫病的鱼体体表白点为球形,大小基本相等,比油菜子略小,体表黏液较多,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隐核虫游动;黏孢子虫病鱼体白点大小不等,有的呈块状,鱼体黏液很少或没有,无虫体游动现象,但可观察到孢子。

  5、能不能介绍一下隐核虫病疫苗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养殖户最快能在什么时候用上该疫苗?

  李安兴:免疫防治已经成为刺激隐核虫研究领域的热点,国内外研究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我带领的这个团队从2002年起就展开了对刺激隐核虫的研究工作,我们做了很多基础性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已成功开发了1种刺激隐核虫全虫油佐剂疫苗,对海水鱼类的有效保护率达到85%以上,有效保护期达到3-6个月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我们这个团队十年来的研究工作。

  与此同时,国外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Yambot等研究了石斑鱼抗刺激隐核虫的免疫应答规律,Hatanaka等克隆出了另外一种阻动抗原基因。

  虽然刺激隐核虫的免疫防治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刺激隐核虫疫苗的研发还处于实验室研制阶段,商用疫苗的问世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更多关于海水小瓜虫 的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