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链球菌病的诊治
2012年10月12日 14:41 来源:农博网
- 关键字: 绵羊链球菌病的诊治
1 发病情况
山西省太原郊区某养羊场共饲养绵羊350只,2004年5月21日发现3只3月龄左右的小绵羊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体温升高,随后陆续有10多只发病,最后病羊发展到34只,于是羊场马上采取了隔离措施。在发病羊中1岁多的成年羊12只,其余22只为3~8月龄左右的绵羊,有2只怀孕母羊发生流产。随着病情发展,病羊症状非常明显,表现为眼结膜充血、流泪、口流涎、咽喉肿胀,用手触摸下颌淋巴结肿大,严重者死前出现神经症状。
2 临床症状
病初食欲减少,精神不振,反刍停止,体温升高为399~418℃,呼吸30~75次/min,心跳90~160次/min。结膜充血、流泪,有的流脓性分泌物,呼吸困难,口流涎,并混有泡沫。鼻流浆液性、脓性分泌物,咽喉肿胀,颌下淋巴结肿大,粪便松软,带有黏液和血液。有时还可见病羊突然倒地,四肢痉挛,时起时卧,颈部肌肉痉挛,常向一侧偏着行走,临死前卧地不起,四肢作游泳样运动,寒颤、时而尖叫,时而磨牙。
3 病理变化
主要以败血性症状为主,尸僵不全,淋巴结出血、肿大,鼻、咽喉、气管黏膜出血,肺脏水肿、气肿、肺实质出血、肝变,呈大叶性肺炎,有时可见有坏死灶与胸壁粘连,肝脏肿大,表面有少量出血点,胆囊肿大,浆膜与黏膜有很多出血点,心冠状沟脂肪有密集的出血斑点,肾脏皮质有出血点,肾脏变脆、变软、肿胀,脾肿大,膀胱水肿,浆膜和黏膜有出血点,子宫黏膜、胃、大小肠浆膜和黏膜有弥漫性出血点,大肠内容物如血酱样。
4 实验室诊断
(1)用肝、脾、腹水、淋巴结等病变脏器涂片,革兰氏染色后在高倍镜下观察,可见成对排列的双球菌,个别呈短链状,革兰氏阳性。
(2)将病料接种在鲜血琼脂平板上,37℃培养24 h,可见无色、透明的露滴状菌落。周围形成乙型溶血圈,在马丁肉汤中(含5%血清),生长良好,培养24 h后,呈中等混浊,无菌膜,48 h后,管底形成白色絮状沉淀,肉汤渐透明。在厌氧肉肝汤中也生长良好,呈均匀浑浊,不产气。取菌落染色镜检,菌体形态同上。
(3)生化试验结果:β溶血(+)、葡萄糖(+)、乳糖(+)、菊糖(-)、木糖(-)、山梨醇(+)、甘露醇(-)、水杨苷(-)、淀粉(+)、马尿酸盐(-)、明胶(-)。(4)取病料研磨,用生理盐水作1∶10稀释,分别腹腔接种成年小鼠(每只1 ml)及家兔(每只5 ml)各2只。家兔在18 h、24 h死亡。
小鼠分别于接种后24 h、39h死亡。将家兔剖检,可见脾肿大,肝脏有出血点,取腹腔渗出液作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均可见到3~5个相连的革兰氏阳性的链球菌。
5 防治
(1)病羊及时隔离,严格圈舍的消毒。
(2)在每年发病季节到来之前,用羊链球菌氢氧化铝甲醛苗进行预防接种,大小羊只一律皮下注射3 ml,3月龄以下羔羊2~3周后重复接种1次,免疫期可维持半年以上。
(3)发病早期可选用青霉素按1万~1.5万IU/kg体重肌肉注射,1日2次,严重者要用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法输液。 在5%葡萄糖生理盐水中加入青霉素、地塞米松、ATP、CoA、樟脑磺酸钠等药物剂量按病羊的体重计算,病重者剂量可适当加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