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农博网> 数据中心> 实用技术>草畜产业:退耕还林后农民增收新亮点

草畜产业:退耕还林后农民增收新亮点

2012年10月12日 14:41 来源:农博网

文章摘要: 草畜产业:退耕还林后农民增收新亮点---陕西省子长县开发草畜产业调查子长县位于延安市北部,是民族英雄谢子长将军的故乡。土地革命后期曾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建国后定为革命老根据地之一,素有陕西“将军县”之美誉。...

草畜产业:退耕还林后农民增收新亮点---陕西省子长县开发草畜产业调查
子长县位于延安市北部,是民族英雄谢子长将军的故乡。土地革命后期曾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建国后定为革命老根据地之一,素有陕西“将军县”之美誉。
  该县总面积2405平方公里,设8镇5乡,人口23.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72万人。境内土地广阔、资源富饶,主要有煤炭、石油、铁矿石等十余种,是全国重点采煤“百县”之一,也是首家“中国洋芋之乡”和全省优质桑蚕、酥梨基地县。县内钟山石窟、瓦窑堡革命旧址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子长烈士纪念馆系全国烈士重点建筑物保护单位。2005年,子长县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并被列为全国第一批“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89个试点县之一。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十五”以来,县委、县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统筹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确立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三步走”规划及减少农民,增加农民收入、财政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推进工业化和推进城镇化的“一减二增三推进”经济发展战略,突出发展主题,大力调整结构,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2005年,GDP达到157420万元,较上年增长14.8%,财政收入达41986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5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48元,比“九五”末期净增729元,年均增加近14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398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558万元,比上年增加14.2%。
  该县在发展油煤主导产业的同时,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工业反哺农业,促进草畜业、薯业、梨果、棚栽及桑蚕等产业的迅速壮大,促使草畜业成为子长县农民致富奔小康又一主导产业。2005年该县畜牧业总产值达1288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9.8%,农村人均牧业纯收入548元,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8.1%,草畜业的主导地位已开始凸显。
  转变传统观念
  发展草畜产业
  草畜业是子长县的一项传统产业,群众素有养畜的习惯。但受“养牛为种田、养鸡为换盐、养猪为过年”的落后观念影响,该项产业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随着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草)政策的贯彻实施,子长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本地,面向市场,紧抓历史机遇,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将草畜业确定为退耕还林后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项主导产业来抓。确立“立草为业打基础,舍饲养畜求突破,科技示范促发展,服务体系作保障”的发展思路,并按照“大户带动、小区发展、农民投资、以奖代补”的运行机制,改变过去依靠行政推动为现在的优惠政策扶持激励和典型示范辐射带动,促进草畜产业在较短时间内能快速发展。
  县长杨继武告诉记者,饲草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前提和基础。子长县在以工业反哺农业的同时,将人工种草、饲草饲料建设作为推进草畜产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首要环节来抓。首先,扩大种草规模。结合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按照1只羊1亩草、1头牛5亩草的配套标准,坚持林草套种,以林立草,以草养林。采取乡镇书记、乡镇长、主管副乡镇长、畜牧兽医站站长抓点示范,政府补助(退耕种草每亩补助20元,林草套种每亩补助10元)的措施,鼓励农民多种优质牧草;其次,强化草场管理。为使草场持续有效利用,县委、县政府根据《草原法》,制定出台了《封山禁牧舍饲养畜》、《草地保护办法》等政策措施,组建了县、乡、村三级草场管理机构,夯实了各级管护责任,规范了草场的保护和利用;第三,加大对饲草饲料的收贮利用。为鼓励养殖农户收贮利用好饲草饲料,县上采取现金补贴的办法,先后投入100多万元,帮助农户购置饲草加工机械400多台,有力地促进了全县饲草的加工利用。
  截至目前,全县以苜蓿为主的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40万亩,其中退耕还草30万亩,草场改良及林草套种10万亩,年产草72万吨,产作物秸秆26万吨,形成了规模较大、稳定的饲草饲料资源,载畜量达到52万个羊单位。全县有265个行政村28520户发展了人工种草,其中2000亩以上种草村达到68个,1000亩以上种草村达到89个,建成了涧峪岔镇、南沟岔镇、李家岔镇、余家坪乡四个集中连片的万亩草产业带,为壮大草畜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策激励带动
  向规模要效益
  大户带动是促进草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子长县把草畜业确定为覆盖全县的农业主导产业后,相继出台了《子长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的决定》、《子长县发展草畜业扶持奖励办法》和
  《子长县发展草畜业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实行以奖代扶、大户带动、小区发展、农民投资、政府奖励的办法,对拟发展的大户按照申报、论证、考察、审批、签约等程序实行,并实行项目管理。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发展草畜业的具体奖励办法是:养羊规模在50只以上,每只奖励100元,在100只以上,每只奖励150元;养猪规模在100头以上,每头奖励50元,在200头以上,每头奖励100元;养牛规模在10头以上,每头奖励800元;奶牛10头以上,每头奖励2000元;养鸡规模在2000只以上,每只奖励2元,在5000只以上,每只奖励4元。这些扶持奖励政策大大调动了农民的养殖积极性,加速了草畜业的发展进程。
  据常务副县长吴聪聪介绍,涧峪岔镇壕子土焉养羊专业村,1999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以来,该村党支部、村委会从实际出发,以退耕还林(草)为契机,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开展种草养畜,把发展草畜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来抓,通过几年的努力,全村累计退耕还林3332亩。形成了布局合理,搭配科学、稳定的草场面积4000余亩,户均40亩。2004年在县政府《关于扶持草畜业奖励办法》的鼓励下,在县乡畜牧部门的技术指导下,发展规模化养羊户16户,带动全村发展养羊业,其中10只以上养羊户76户,50只以上14户,100只以上2户,占总农户的85%,并新修标准化羊舍2250平方米。2004年底全村羊子存栏3450只,出栏1280只,户均30只,人均7只。全村养羊纯收入41.8万元,人均800元,占全年人均收入的44.6%。养羊户吴新爱、吴光荣纯收入达万元以上。
  他介绍说,2005年,县、镇党委、政府将该村确立为全县白绒山羊养殖示范户,大规模发展羊子养殖业,并结合实际,全面推行品种主导,秸秆粉碎、配方饲喂的生产技术,在饲喂方式上实行重大改革。秋季动员群众收贮青干草3000多吨,并每户配干草打粉机一台,全面实行干粉饲喂,彻底改变过去长草、绿草饲喂的陋习。全村新增养羊户37户,其中200只以上4户,100只以上8户,50只以上25户,养殖大户已增加到53户,全村羊子存栏达到7000只以上,人均15只,户均羊子60只以上,仅羊子养殖一项,人均纯收入突破1200元。
  舍饲养羊成为农民竞相发展的主导产业,封山禁牧成为转变畜牧业方式和改变生态环境的“双赢”选择。
  目前,全县已发展各类养殖大户856户。其中100头以上的养猪户151户,50只以上的养羊户518户,10头以上养牛户173户,2000只以上养鸡户14户。新修羊舍8.89万平方米,牛舍2.11万平方米,标准化猪舍5.4万平方米。羊子存栏13.47万只,年均增长12%,出栏8.58万只,年均增长15.9%;生猪存栏8.58万头,年均增长36.1%,出栏8.17万头,年均增长11.9%;大家畜存栏2.42万头(匹)。全县养殖大户增加纯收入达2000余万元。
  促进管理规范
  实现标准生产
  子长县把草畜业列为全县项目建设的重中之重,成立了草畜业开发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草畜产业建设项目的管理、协调、指导及督促检查。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按照“务实、求实、抓实、落实”的要求积极组织实施。
  据县畜牧局局长杨树介绍,为规范管理,促进草畜产业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该县从六个环节入手,确保其规范化、科学化运作。
  一是项目管理。对想发展草畜业的农户由本人向所在乡镇政府申请,由乡镇政府和乡镇畜牧站对其饲草饲料来源、自筹资金情况等进行全面初审,报经县畜牧部门审查合格后,确定为扶持奖励对象;
  二是签订合同。确定的养殖大户和乡镇政府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三是跟踪监督。纳入奖励扶持的养殖户,由乡镇政府和畜牧兽医站实行进圈监督,给牲畜打耳标、上耳环、逐畜登记,建立档案,并落实包抓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
  四是配套服务。县乡业务部门给养殖大户提供场址设计、饲养管理、种畜配备等技术服务,保证养畜大户标准化饲养、规模化生产;
  五是严格把关。养殖大户的牲畜进圈后,县畜牧局、财政局、监察局抽调人员组成联合验收小组,坚持一套人马、一把尺子进行初验,现场评估,核定养畜数量和首轮奖励资金,形成表册齐全的草畜业养殖大户鉴定书;
  六是兑现合同。验收合格后,畜牧局、财政局、监察局联合发文,确定奖励养殖大户和奖励资金。奖励资金由财政局统一划拨到畜牧局,由畜牧局拨付到乡镇,乡镇直接兑现到养殖户手中。
  王家沟村养猪示范小区,位于杨家园则镇西5公里处,小区占地10亩,由11个养殖专业户组成,总投资80万元,建成高标准猪舍11栋1848平方米,饲料加工库房及饲养员住宿平板房22间528平方米,人
  工井11眼,配套三项饲料加工机械11台,是一个集水、电、路通畅为一体的高标准养猪示范场,目前生猪存栏1200头。
  小区的建设完全按照正大饲养模式———圈舍标准化。为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用途的猪提供适合其生长发育的最佳环境,以发挥其最大的生产潜力,圈内设有自动饮水器、戏水池、换气扇、加温火道等;品种良种化。
  小区根据市场需求的转变从省内外引进优良品种如长白、大白、杜洛克和二三元杂交良种猪;饲料配合化。根据不同阶段猪对营养的需求,按不同配方饲喂配合饲料;营养管理科学化。种猪全采用干料,进行定时、定量、定温(冬季饮温水)饲喂,商品猪采用自由采食进行饲养;防疫驱虫程序化。种猪的免疫、驱虫根据该县具体情况及常发病制定严格的免疫程序进行定期免疫驱虫,有效控制了疫病的发生。
  据了解,2005年6月,该小区引进良种猪1100头,不到4个月,体重竟达到90公斤,肉料比例达到1∶2.8,接近国内先进水平。2005年10月中旬全部出栏,按当时的市场行情,每头猪纯收入近150元,户均1.5万元,小区年内收回全部圈舍投资。
  小区的建成为子长县生猪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标准化饲养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加大科技创新
  强化服务功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该县依靠科技进步,把技术培训和良种引进改良作为提高畜牧业经济净增能力的重要手段,全面实施“良种提效”工程,从而形成了“县有公司乡有站,村有协会户示范”的宝塔型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体系,其中各类技术协会、学会达到169个。
  县科技局局长强世杰告诉记者,畜牧品种资源优势是发展草畜业的决定因素。从2000年起,县委、县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就用于良种的引进与改良。引进的良种羊主要以产绒量高、适应性强的白绒山羊为主,适当搭配繁殖力强、产羔率高、产肉量大的小尾寒羊和布尔山羊;猪主要以经济效益好的长白、杜洛克、二三元杂交猪为主。
  2004年和2005年先后为养羊大户调配白绒山羊种公羊150只,给养猪户调配大约克、杜洛克、长白良种猪550头,组建了11个白绒山羊育种核心群,7个种猪点,1个种牛繁育基地。同时为了提高优秀公羊的利用率,发挥良种效益,建立了10个人工授精点,配种改良羊子3000多只,建立和完善了良种繁育网络,使全县的畜禽良种繁育率快速提升。
  此外,县上还采取“请进来、送出去、沉下去”等办法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先后高薪聘请省市畜牧兽医方面的专家,定期对全县乡镇主管领导、干部、畜牧兽医人员和养殖大户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按每3个行政村有一名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标准,通过在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标准化养殖、舍饲养畜、疾病防治、饲草饲料转化利用、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使草畜产业开发技术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常务副县长吴聪聪欣慰地告诉记者,搞好服务是调动农民发展草畜业的关键。县上从健全服务体系入手,实行动物保护政策,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的决定》,形成了以县级为龙头,乡镇为基础,村级为补充,上下相同,左右相连,运转灵活的服务网络。主要措施:
  一是整合畜牧事业单位。2003年,县委、县政府将原来的草原站、畜牧站、羊子公司整合重组为饲草饲料、畜种改良、疫病防治三个服务体系,成立了子长县畜种改良站,并将畜牧兽医工作站差额事业单位转为全额预算事业单位。在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组建了副科级建制的畜牧兽医站,从历年大中专毕业生中公开招聘20人进行充实。并从县级畜牧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择优选派15名同志担任站长。乡镇畜牧兽医站实行条块管理,以条为主,其“三权”(人事管理权、财务管理权、业务指导权)归属于县畜牧局,人员工资纳入县财政全额预算,有效地调动了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积极性;
  二是改善基础设施。多方筹集资金,给县畜牧兽医站配备了冰箱、冰柜、恒温箱、干燥箱、酶标仪、离心机、显微镜、液氮罐等冷藏化验设备60台件,微机、打印机、传真机等通讯信息设备1套。给15个乡镇兽医站配备了冰柜、冰箱30台、冷藏箱(包)100个、办公案柜、桌凳各30套,每年根据需要配备足量的注射器、针头和消毒药品;
  三是预防重大疫病的发生。动物防疫及畜产品安全是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为此,他们在动物防疫上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实行县政府负总责,乡镇和部门领导具体抓落实的动物防疫工作机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乡镇党政一把手为本辖区第一责任人,主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同时实行主管县长与各乡镇长、县畜牧局局长与各乡镇畜牧兽医站站长以及乡镇畜牧
  兽医站站长与职工的三级目标责任制,全面落实各种综合防治措施。禽流感防治期间,县财政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防治和物资储备。从2004年起,每年财政预算20万元,作为动物疫病防治经费,取消了农村防疫收费。由于防疫措施比较到位,重点防疫的防治率达到100%。几年来,该县没有发生大的疫情,有效地保障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记者调查发现,子长县之所以将草畜业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并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县乡两级政府及行业部门强化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的结果。该县成立了专门机构统管产业发展全过程,制订了详细的发展规划和实施办法,正确处理舍饲养羊和退耕还林(草)的矛盾,把草畜业发展作为乡镇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激励了乡镇对草畜业的管理建设,确保了草畜业作为主导产业得以长足发展;
  二是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扶持政策。政府投资主要用于良种繁育、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扶贫资金向草畜产业倾斜,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投入,支持龙头企业和饲养小区的建设,支持企业销售本地畜产品。凡是草畜业生产用地视为农业用地,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分流人员、技术推广单位、自然人、领办和创办草畜产业开发企业,按照纳税额给予适当奖励;
  三是项目带动和科技示范使农民真正尝到了甜头。在史家畔乡湫峪沟村,距县城20公里,位于205省道处的赵雪红养殖场,一个占地9亩,有职工4名,1170平方米标准化猪舍,饲草饲料贮藏室128平方米,现存栏美国双肌拓杜洛克、法国大约克、皮特兰、台湾的双肌拓猪458头,其中种母猪80头,公猪3头,育肥猪175头,猪仔200头,存栏家禽2000只。形成以品种齐全、良种繁育、技术推广示范与培训为一体的综合示范猪场。
  记者在赵雪红养殖场了解到,该养殖场1994年由一头母猪开始起步,1995年增加到4头母猪,40头育肥猪,1996年通过盈利母猪增加到40头,育肥猪增加到1000头,鸡发展到2000只,年纯收入10万元。随着当地政府和行业部门的指导与服务,科技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养殖规模、品种、效益逐年扩大提高,年产值达100万元,纯收入达20万元,每年向社会提供优良猪仔2000头的生产能力。
  十多年来,养殖场带动周边区县养殖户10000多户,向社会提供养殖信息及技术10000多条,给社会增加经济收入4000余万元,帮扶贫困户40户,帮困资金5万余元,培训农民技术员10000多人次,总结出一整套生态配套养殖生产模式,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了带头作用。
  投资多元化
  运作科学化
  该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扣农民增收、产业增效这一主线,突出体系建设和标准化养殖,以猪羊为重点,优化品种结构,培育龙头企业,全力实现草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新格局。
  该县坚持以草定畜,草畜配套,以奖代补,农民投资,政府奖励,大户发展,小区示范的原则,把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放在首位,依托科技院校和公司发展标准化养殖,坚持多元化投资,扶持龙头企业。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境内外投资商投资兴业,大力发展养殖大户与深加工项目,培养和发展草畜业龙头企业与经营管理人才,建立“公司+农户”生产模式,增强养殖业抗风险能力。
  根据草畜业发展现状和资源优势,该县坚持“三自四统两注重”原则,严格执行《种畜禽管理条例》与《动物防疫法》,突出发展猪羊产业。重点在大面积人工种草的白于山区南沟岔、涧峪岔、李家岔镇、高台、石家湾管委会依托西北地区最大的靖边羊肉系列加工场,建成10万只白绒山羊生产基地,10万只肉羊生产基地,发展养羊业;在中耳川南沟岔、涧峪岔和秀延川的安定、栾家平、杨家园则、马家砭、寺湾、史家畔、余家坪、玉家湾等乡镇有大棚的行政村,建成20万头商品猪生产基地和10000吨肉猪系列加工场,发展养猪业;在热寺湾等乡镇东片行政村建成年出栏2万头肉牛生产基地。同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扩大草场面积,大力推广先进饲草饲料氨化青贮加工技术,建立一批草粉、草捆、草饼加工点,培植草业加工龙头企业,带动草产业商品化,促进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形成畜多肥多、肥多粮多,即种植业———养殖业———种植业良性循环。
  草畜业的发展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和梯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生态建设和群众增收得到有机结合。资料显示,200亩苜蓿地较同坡度的耕地减少径流量88.4%,减少冲刷量97.4%,径流入渗率增加50%。
  据悉,到2007年,子长县人工种草面积将达到80万亩,舍饲羊子存栏30万只,出栏30万只,生猪饲养量达30万头,年实现牧业收入36760万元,农民人均牧业产值1838元,纯收入达1000元,占纯收入的50%。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