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的人工栽培与管理技术
2012年10月12日 14:41 来源:农博网
- 关键字: 牛蒡的人工栽培与管理技术
牛蒡又名大力子、蝙蝠刺等。
一、特征特性 牛蒡为菊科牛蒡属的二三年生草本植物。
牛蒡肉质根圆柱形,长60-120厘米,粗3-4厘米,表皮黄褐色、黑褐色等,肉质灰白色,稍粗硬。
叶片轮生,广心脏形,全缘呈波状,叶片背面密生灰白色茸毛,有长叶柄。生长中期长出的叶片在茎上互生,广卵形或心脏形,向上叶片逐渐变小,叶柄渐短。基生叶片很大,长50厘米,宽45厘米,色淡绿。
牛蒡茎高1.5米左右。第二年或第三年春天抽生花薹。直径约4厘米的头状花序簇生排列呈伞房状,总苞球形,内着生上百个管状两性花。花冠紫红色,筒状5裂,雄蕊着生在花冠中央。子房椭圆形,下位一室,柱头细长2分叉,自花授粉。
牛蒡的开花期为7-8月。开花后1个月左右种子成熟。果实为瘦果,长0.6-0.8厘米,宽0.2-0.3厘米,倒卵形弯曲,灰黑色,表面有数条不明显的棱线,千粒重12-14.5克。果实即为种子。
牛蒡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喜光,耐寒、耐热性均强。种子发芽温度为15-30℃,适温为20-25℃。15℃以下,30℃以上种子发芽率明显降低。种子发芽需一定光照条件,发芽期有光照条件可起促进发芽的作用。新采收的种子有休眠期,可用变温处理,或硫脲浸种打破休眠。植株生长适温为20-25℃。地上部不耐寒,在3℃左右时,即枯死。根部耐寒,可耐-10℃的低温。
牛蒡是绿体通过春化的作物。在肉质根直径1厘米以上,气温在5℃以下,较长时间才能通过春化阶段。在12小时以上的长日照条件下,才能抽薹开花。
牛蒡的叶片大而多,蒸腾作用旺盛,生育期需要较多的水分供应。但根系不耐涝,在地下水位高或积水的地内,经2天以上,即会腐烂或大量发生歧根。
牛蒡适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壤土栽培。栽培前需深翻土地0.5-0.8米。生长期需要大量的肥料。适于在有机质丰富的疏松地块栽培,不适于过分粘重的土壤。忌连作,适宜的PH为7-7.5。
二、类型与品种 中国栽培牛蒡历史很短,尚无自己育成的品种,多从日本引进。
按生育期长短,牛蒡可分为三种类型:
早熟品种:生长期90天左右。植株较矮,叶片较小。一般于3月中旬播种,6月中旬收获;或于8月上旬播种,10月底至11月初收获。肉质根长30-35厘米,根粗1-1.5厘米。又名小牛蒡。
中熟品种:生长期150天左右。植株大小介于早、晚熟品种之间。一般4-5月播种,9月开始收获。又叫中牛蒡。
晚熟品种:生长期180天左右。春季4月播种,10月收获。植株高大,叶片大,生长势强。肉质根长70-140厘米,粗3-4厘米。又叫大牛蒡。
目前国内常用的品种有:
1、柳川理想是中国栽培的主要品种。属大牛蒡类型。
抽薹较迟,春、秋栽培均可。肉质根长75厘米,粗3厘米。该种裂根少,空心迟,肉质柔嫩,香气浓,品质好。
2、渡边早生是3月播种,夏季收获的中早熟品种。根长70厘米。肉质根膨大快,肉质柔嫩,香气浓,品质佳。
3、地皇牛蒡适于秋播,肉质白嫩,裂纹少,品质较好。
4、野川是中晚熟品种,大牛蒡类型。叶片叶柄较宽,长势旺,根长100厘米左右。头部较粗,皮色深褐,易糠心,早春易抽薹。
5、松中早生牛蒡是早熟类型。抽薹晚,可用于春、秋两季栽培。肉质柔嫩,白色,无涩味,烹妊时不变黑。根毛少,裂根少,根长70-75厘米,根形整齐一致,收获期较长。
6、大长根白内肌牛蒡根长,不易分枝,产量高,品质好,春、秋栽培均可。
三、栽培季节 牛蒡的适应性很强,播种期范围很宽。
春季露地栽培可从3月上旬至6月上旬露地播种,于6月至9月陆续收获。秋播露地栽培在8月上旬播种,于12月至翌年4-5月陆续收获。利用地膜小拱棚栽培,于10月中下旬播种,翌年5月收获。利用塑料大棚或日光温室进行越冬栽培,于9月中下旬播种,翌年1-3月收获上市。
四、春季露地栽培技术
1、栽培时间 山东省一般是3月上中旬至4月上中旬播种,6-7月收获。如用晚熟品种于8-9月收获。
2.整地、作垄 栽培牛蒡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灌良好、富含有机质的砂壤土地块。
播种前每公顷施腐熟的有机肥75000千克,复合肥750千克。按照播种带深翻80厘米以上。翻后作垄。春播垄向东西。栽培垄有单行垄和双行垄两种。单行垄的行距60厘米,在行中间挖20厘米宽、80厘米深的沟。沟内混入肥料及少量杀虫农药(辛硫磷)。沟内填土后,在沟上筑梯形垄,垄高30厘米,底宽30厘米,顶宽20厘米。双行垄的行距为120厘米,在中间挖40厘米宽、80厘米深的沟。施肥后,在沟上筑梯形垄,高30厘米,顶宽60厘米,底宽80厘米。
牛蒡的根入土深达1米,只有深挖沟,才会使牛蒡根长、产量高、畸形少。一般挖沟深最少为80厘米,有条件时可达1米以上。挖沟时,表土与底土分放两侧。表土与有机肥拌匀、整细,剔出石块、砖瓦等杂物,放入沟底;底土与有机肥混匀放在上层。
3、品种选择 春播牛蒡可根据收获期选用不同的品种。收获期是根据预测市场价格确定的。通常情况下,头一年市场价格高,如当年栽培面积扩大,则市场价格会逐渐下降。这种形势下,易选用早熟品种,于3月早播种,争取早上市,力争在价格不太低时收获。如果头一年市场价格很低,当年播种面积偏少的情况下,市场价格会逐渐上升。此时宜选用晚熟品种,在4月份播种,争取晚些时间收获上市,力争在价格较高时上市。所用品种在品种一节中已经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4、播种 播种前,先浇一次大水,使土壤沉实,再扶垄播种。
播前先浸种催芽。将种子用25-30℃的温水浸泡4-6小时后,捞出用湿纱布包好,放在25-30℃的温度条件下,保持湿度。约经30小时,种子"露白",即可播种。
单垄栽培时,在垄中间开3厘米深的沟,浇小水,水渗下后,按10厘米株距点种籽粒,后覆土2厘米。每公顷播种150000粒左右。双行垄作时,在垄上按小行距40厘米,开2道浅沟,株距10厘米,每公顷165000-180000株左右。每公顷播种量2.25-3千克。
播种后及时覆盖地膜保墒。如无地膜,可在播种行上覆盖一层麦草保墒。出苗后及时清除麦草。
5、田间管理 播种后,由于覆土太薄,土壤易干旱影响出苗。因此,应及时检查,如缺墒,可在麦草上撒水,或在播种沟旁开小沟浇水浸润。大雨后应及时中耕松土,防止土壤板结。
播种后,10天左右即可出苗。出苗后在阴天或傍晚陆续撤去覆盖的麦草。防止中午撤草,幼苗突见强日光造成灼伤。覆盖地膜者,出苗后应立即破膜开小洞引苗出膜,防止薄膜压苗,造成热伤。
待幼苗2叶期时间苗。间除生长不良,叶色过浓、病、残、伤株。有缺苗处,可在苗密处挖苗移栽补齐。4-5片叶时定苗,定苗株距为20-30厘米,每公顷52000-75000株。早熟品种宜密,晚熟品种宜稀。有的地区定苗株距为15厘米。这样高的密度适于砂质土地块,由于土质不肥沃,单株生长不大,不致引起徒长。而且收获时,不须挖掘,只要用力拔起即可。后期密度显大时,可拔收大株,留下小株继续生长。定苗不宜过早,防止死苗引起缺株。
幼苗出齐后,及时中耕松土,保持土壤通透,提高地温。松土开始应浅,定苗后逐渐加深,植株封笼后停止中耕,防止造成机械损伤。夏季应及时人工除草,防止草大压苗。
牛蒡生长期很长,应及时追肥。在定苗后,牛蒡进入4叶期,叶的直径达10厘米,根长达40厘米左右,此时植株生长旺盛,应进行第一次追肥。可每公顷施复合肥450千克,在离苗10-15厘米远处开浅沟施入。追后立即浇水。第一次追肥后15-20天左右,进行第二次追肥,每公顷施复合肥450千克,可随水冲施。第二次追肥后15-20天进行第三次追肥,每公顷施复合肥300千克,方法同第二次。
每次追肥后,应及时浇水。适宜的土壤湿度是见干见湿,即地表5厘米的土壤略干即浇水,一般5-7天浇一次水。土壤过分干旱会降低产量,过涝会致死。雨季应及时排水防涝,防止水多烂根。
牛蒡丝
6、收获 根据牛蒡的品种特性,待肉质根长至规定大小,即应收获。收获过早,肉质根未长成,产量降低;收获过晚,肉质根老化,易出现糠心,降低质量。一般按生育期收获为宜。
由于牛蒡为出口产品,国内基本无市场,所以收获期应根据外贸出口单位的收购时间来决定。只要价格合理,可以适当早收10-20天,如果收购单位来的迟,也可晚采收10-20天。亦即牛蒡的采收期不是很严格。
收获时,留10-20厘米长的叶柄,上部用刀削去。然后从垄的顺侧挖深沟80-90厘米,露出肉质根后,拔出。土质疏松地,可挖深40-50厘米后,用手拔出。在砂土地上,也可直接用手拔出,而不必挖掘。有条件的地方,可购买日本发明的挖沟机收获。不论用何种方法,收获时应注意勿伤肉质根,或拔断肉质根。
收后去泥土、须根,留叶柄2厘米长,上部切去。然后分级,一般长度在50厘米、粗2厘米以上的为一级品。单株重0.3-0.4千克,大者达1千克。
五、秋季露地栽培技术 秋季露地栽培方式目前国内利用较多,是主要的出口栽培方式。
1、栽培时间 山东地区秋播一般于8月上旬播种,于12月开始收获,一直可延续到翌年4-5月。
2、整地、作垄 秋季栽培牛蒡选用的地块要求与春季栽培相同。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灌良好、富含有机质的砂壤土为最适宜。忌黏土、盐碱土及土层太薄的地块,在上述地块栽培时,易出现畸形和次品,产量也不高。由于生长初期正值北方雨季,所以栽培地一定注意要地势高燥,不积水。否则会因积水涝害而死苗或烂根。
前茬作物收后,及时清理田园,把植株残体清理出田外烧毁或深埋。立即深翻,挖沟,施入有机肥,方法参照春季栽培。
3、品种选择 秋季播种后,生长期很长,几乎整个冬季和翌年初春都可收获,为了提高产量,宜选用中、晚熟品种。在类型与品种一节中介绍的中、晚熟种均可。
4、播种 如果计划当年收获,牛蒡的秋季播种期不应晚于8月上旬。播种太晚,则在严霜来临前生长期不足,肉质根未及充分长成,影响产量。
播种前可浸种催芽,也可干籽直播。为使出苗迅速、整齐一致,以浸种催芽为宜。浸种催芽方法同春季栽培。
播种方法参照春季栽培。秋播时一般不用地膜覆盖。为防止大雨拍苗和保持墒度,可在播种行上覆盖一层麦草。出苗后及时扒去。
5、田间管理 播种期,天气炎热,土壤易干燥。在出苗前,为保持墒度,保证出苗,应及时在麦草上浇小水,保持土壤湿润。遇大雨应及时排水防涝,并中耕松土,防止土面板结。
出苗后,在阴天或傍晚陆续撤去覆盖的麦草。
幼苗2叶期间苗,4-5叶期定苗,保苗密度同春季栽培。
由于秋季栽培利用的是晚熟品种,株形较大,所以密度应稍小些,每公顷52000株左右为宜。
幼苗期应经常浇水,保持土壤见干见湿,不下雨时,每5-7天浇一次水。遇大雨应及时排水防涝。浇水及大雨后应及时中耕,保持土壤通透,并随时消灭杂草,防止草大压苗。
牛蒡生长中期正值9-10月天气凉爽季节,气候适宜,生长旺盛,故应及时追肥浇水。方法与次数同春季露地栽培。
进入11月,天气渐冷,蒸发量降低,可减少浇水次数,停止追肥。只要土壤不干旱就不用浇水。
6、收获 待严霜把叶片打死后,即可开始收获。收获方法同春季栽培。由于肉质根耐寒性很强,因此,只要土壤冻结不厉害,从12月份至翌春3-4月,可随时收获。
六、越冬栽培技术 随着保护设施的迅速发展,牛蒡的越冬栽培也发展起来。由于牛蒡的耐寒性很强,可以利用保温性能较差的保温设施,投资不大。越冬栽培牛蒡的收获期在严冬1-3月,收获不受土壤冻结的限制,且此时牛蒡上市量少,价格高,经济效益显著。因此,生产面积有扩大的趋势。
1、栽培时间及设施 越冬牛蒡一般利用有草苫子覆盖的塑料中、小棚,也有用保温性能较差的日光温室进行栽培的。山东地区于9月中下旬播种,翌年1-3月份收获上市。
2、品种选择同秋季栽培。
3、整地、建棚 牛蒡越冬栽培整地方法同秋季栽培。在整地时,应预留出建塑料棚或日光温室的位置来。如有条件,最好先建好日光温室或塑料中、小棚的骨架,再进行播种。这样可减少建保护设施时对幼苗的损伤。
在建塑料中、小棚时,棚间的距离适当留大一些,一般为1.5-2米。以备存放草苫子,以及覆盖草苫子工作方便。
4、播种方法参照秋季栽培。
5、田间管理 间苗及苗期管理同秋季栽培。
在10月上中旬,晚霜来临前,应把保护设施的塑料薄膜扣好,保持适宜温度,防止霜打死叶片。10月外界气温较高,白天应把塑料薄膜底部掀开,进行大通风,夜间扣严。保持夜间10℃左右,白天20-25℃,超过28℃即放风。11月,外界气温逐渐降低,应逐渐减小白天的通风口。夜间除了扣严塑料薄膜外,还要加盖草苫子保温,保持温度同10月份。12月至翌年1月,外界严寒,应扣严塑料薄膜,夜间覆盖草苫子。有条件时,在播种行上加设小拱,覆盖地膜,尽量保持适宜的温度。只要保持棚内温度不低于10℃,牛蒡即可继续生长。
在扣薄膜前,浇水、中耕同秋季栽培。10月中旬扣薄膜后,由于蒸发量减少,应逐渐减少浇水次数。10月中下旬,7-0天浇一次水,11月10-15天浇一次水,以保持土壤见干见湿为原则。12月至翌年1月,只要土壤不干旱,即不需浇水。待2月,外界天气转暖后,可增加浇水次数。
生长期追2次肥,一次在10月中、下旬,一次在11月上、中旬,方法数量同春季栽培。12月后,浇水次数减少,可不用追肥。
6、收获可根据市场需要和价格高低,于1-3月随时收获。
七、地膜覆盖春早熟栽培技术 为了在春季能提早上市,利用地膜做成小拱棚,在初冬、晚秋播种,幼苗越冬的栽培方式近年来有所发展。这种栽培方式利用了土地冬季的空闲时间,投资较少,初夏即可收获,经济效益较好。
1、栽培时间和设施 山东地区于10月中下旬播种,翌年5月即可开始收获。所用保护设施为地膜小拱棚,即在播种行上用细树枝,或细竹竿或竹片,架设高15-25厘米、宽30-40厘米的小拱,上覆地膜,地膜两侧用土埋住。
2、整地、品种选择同越冬栽培。
3、播种 播种方法同越冬栽培。播后,立即用粗1厘米,长40-50厘米的细木棍或细竹竿,在播种行上斜向,或交叉插成高15-25厘米、宽30-40厘米的小拱,上覆地膜。
4、田间管理 10月下旬至11月初,开始出苗。11月如土壤干旱,应浇一次小水。在土壤结冻时,浇一次水。
11月中下旬,地膜小拱棚内的气温降到0℃以下,幼苗的叶片干枯,根部进入越冬阶段。
12月至翌年1月,一般不进行田间管理。有的地区,冬季气温偏高,土壤蒸发量大,土壤过度干旱,为防止幼苗旱死,可浇一次小水。
2月气温回升,幼苗开始长出新叶,需水量渐大,于中旬根据情况浇一次水。3月每7-10天浇一次水,4-5月每5-7天浇一次水,整个生长期以保持土壤见干见湿为度。
3月中下旬开始旺盛生长,4月上中旬肉质根开始迅速膨大,此两期各追一次肥,每次每公顷复合肥300千克。
3月中旬后,外界气温渐高,地膜小拱棚内晴天白天温度有时升至30℃以上。为防止高温伤害,可在地膜上插洞放风,或支起一侧薄膜放风,夜间再扣上。4月上旬后,植株渐大,外界气温己高,可把地膜小拱棚落下,作地膜应用,让植株在露地条件下生长发育。
5、收获参照春季栽培。
八、周年多茬栽培技术 由于牛蒡栽培主要用于出口,而且多是在价格较高,经济效益显著的形势下,人们踊跃进行生产的。所以,不考虑间作、套种方式,一般为单作、单种。
春季露地栽培用地,多为冬闲地,头年可为玉米茬,或秋冬菜地。产品收获后,可种秋菜,或冬前播种小麦。
秋季露地栽培用地,一般用麦茬地,或春茬菜地。产品收获后,翌年种春玉米或春茬菜。
越冬栽培用地,前茬多为麦茬地,或夏菜地。翌年,牛蒡收获后,可进行黄瓜、番茄、辣椒等春早熟栽培。上述蔬菜,应于冬季提早育苗。
由于牛蒡生产面积不十分大,加之不耐连作,所以不要重茬种植。
九、病虫害防治 牛蒡的病害主要有黑斑病、白粉病、紫纹羽病等。由于种植年限短,面积不很大,尚不十分严重。但是,应及时防治,以防蔓延,影响产量。
1、牛蒡黑斑病
(1)症状 多发生在秋季,幼苗期发生严重。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发病初,叶上病斑茶褐色、圆形,大小2-20毫米,表面平滑。后期病斑中间变薄,浅褐色至灰色,易破裂或穿孔,上散生黑色小粒点。
(2)防治方法 收获后及时清理田园,减少病源;播种前用40-50℃温汤浸种;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适当稀植,改善通透条件;发病初,喷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或DT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500倍液,上述药之一,10天一次,连喷2-3次。
2、牛蒡白粉病
(1)症状 发病初,叶片上生白色粉状斑,叶背面多,圆形。后期叶片变褐,斑上长出黑色小粒点。
(2)防治方法 实行2-3年轮作;适当浇水,降低田间湿度;增施磷、钾肥料;发病初可用:70%代森锰锌500倍液,12.5%速保利2000-3000倍液,40%杜邦新星乳油9000倍液,上述药之一,10-15天一次,连喷2次。
3、牛蒡细菌叶斑病 又名细菌性黑斑病。
(1)症状 叶片发病,初生许多水渍状暗绿色圆形至多角形小斑点,后扩大,在叶脉间形成褐色至黑褐色多角形斑,中央灰褐色,有的卷缩。叶柄病斑呈黑色短条状,后稍凹陷,干枯。
(2)防治方法 及时摘除病叶,减少病源;采用高垄栽培,勿大水漫灌,防止传染;发病初可用:30%绿得保400倍液,或77%可杀得500倍液,或47%加瑞农800倍液,上药之一,每10天一次,连喷2-3次。
4、牛蒡虫害 牛蒡的虫害主要有:蚜虫、牛蒡象、金针虫、蛴螬、线虫等。地上害虫可用50%抗蚜威2000倍液;50%辟蚜雾2000-3000倍液;50%马拉硫磷1500倍液;50%辛硫磷1500倍液防治。地下害虫可用冬季深翻、糖醋液诱杀成虫、毒谷撒在地面上毒杀害虫等方法防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