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防治奶牛腐蹄病
2012年10月12日 14:41 来源:农博网
- 关键字: 何防治奶牛腐蹄病
奶牛腐蹄病是蹄间皮肤和软组织具有腐败、恶臭、真皮坏死与化脓,角质溶解,疼痛,跛行的运动障碍性疾病。腐蹄病也被称为蹄间腐烂、指(趾)间腐烂、传染性真皮炎、蹄间蜂窝织炎或坏死性蹄间真皮炎。
1 发病原因
1.1 在奶牛腐蹄病的病原学方面,意见尚不十分统一,大多数学者认为坏死厌气丝杆菌是该病的主要病因,但脓性棒状杆菌和其他化脓性细菌、结节状拟杆菌等也可以在感染组织涂片中发现,此外还有梭菌、牛足腐蚀螺旋体和病毒等。
1.2 环境因素
1.2.1 蹄球损伤、蹄间溃疡、皮炎、角质延长等均能引发该病,促使化脓性棒状杆菌及其他化脓菌的二重感染。
1.2.2 在阴雨潮湿季节,畜舍、运动场积有粪尿,场地泥泞,蹄冠周围或蹄间有污泥沾附形成缺氧状态,也是促成该病的另一主要原因。
1.2.3 奶牛长期营养不良、饲养管理不当(没有及时修蹄、厩舍清理不及时),机体抵抗力降低,奶牛腐蹄病的发病率也会逐渐增多。
1.3 蹄病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根据道,蹄病的遗传力范围较大,约为0.09~0.31,一般在0.15~0.22(Distl,1990)。蹄形也与遗传有关。
2 流行病学
在多发并呈流行的饲养场,患病奶牛为主要传染源,不利的气候、潮湿的土壤、多雨的季节、不清洁的畜铺、厩舍、运动场、蹄部的污垢、不平衡的饲料营养等都为临床发病创造了条件。
3 症状
检查时病变部位呈现明显的急性蜂窝织炎,蹄间和蹄冠皮肤充血、红肿,有时可能坏死或出现表在性溃疡,有恶臭分泌物,有的蹄间有不良肉芽组织增生。蹄底角质部呈黑色,叩击时有痛感,修蹄时有污灰色或污黑色恶臭脓汁流出;病变若向上扩展可以变为脓性屈趾腱鞘炎、化脓性关节炎,有时角质溶解,蹄真皮过度增生,肉芽突出蹄底,球节感染发炎时会脓肿,疼痛;如果病情加重,患病奶牛个别卧病不起,并表现全身症状,如发热、食欲不振、消瘦、产奶量下降等。
整个蹄间皮肤可能坏死或出现表在性溃疡,患肢负重不起或各肢交替负重,以一肢或多肢跛行、跪地或卧地及剧烈疼痛为特征。
4 诊断
患牛一肢或多肢跛行,蹄间和蹄冠皮肤充血、水肿,蹄底流出恶臭脓液是主要特征,但应与脓性皮炎蹄型、化脓性皮炎、口蹄疫和肢蹄急性创伤性跛行相区别。
5 治疗
视病程和损伤部位及全身反应,施以蹄部处理,辅以全身治疗。结合临床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治疗。
5.1 蹄部处理:清洗、除创或修蹄以去除腐败物、脓液后,用0.5%高锰酸钾溶液清洗,也可用0.1‰新洁尔灭清洗,之后用10%~20%硫酸铜溶液或5%~10%福尔马林浸泡蹄部约10分钟,并用消炎粉或下列涂搽剂之一涂擦或填塞。青霉素10万单位,鱼肝油50毫升,蒸馏水5毫升,制成乳剂,用棉球蘸塞患部;松节油20毫升、鱼肝油20毫升混匀,用棉球蘸塞患部;高锰酸钾粉末95克,磺胺50克,研成细末,撒敷患部;松节油3毫升、塞洛仿5毫升、蓖麻油(或鱼肝油)100毫升蘸塞患部。
5.2 次醋酸铅溶液128毫升,硫酸铜64克,醋酸500毫升混匀向患部注入溶液1~2次,如溃疡一时不能愈合,用中药血竭研成粉撒布在患部溃疡面,再用烙铁轻烙,使血竭熔化形成一层保护膜,外用绷带包扎,每隔3~5天处理一次。处理后保持蹄部清洁、干燥。蹄冠炎、球节炎,用10%鱼石脂酒精绷带包扎患部。
5.3 对于蹄底出现溃疡性漏洞时,首先用5%的双氧水溶液冲洗,然后用“补蹄膏”配合消炎粉调和成糊状涂抹红肿部位,并用棉球蘸取药膏填塞溃疡部位,每天1~2次,7天后痊愈。
5.4 若患牛表现全身症状,应及时用磺胺类药物或其他抗生素静注或肌注,如用青霉素200万单位,链霉素200万~300万单位,注射用生理盐水10~20ml,一次肌肉注射,一日2~3次;同时应根据病情给予解热镇痛类药物,直至炎症消除为止;对于卧地不起的牛应切实做好护理工作,防止继发感染。
6 预防
对于该病的防治主要应加强日常饲养管理。结合我场的预防经验,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预防:
6.1 畜舍、运动场要清洁干燥,定期清除污物,冲刷牛舍及牛床,定期消毒,加强运动场管理,及时剔除可能造成奶牛蹄部损伤的砖块、石头、铁丝头、玻璃碎片等异物。
6.2 在多雨湿热季节应该定期用10%硫酸铜溶液浸泡牛蹄,每次约10分钟,并应尽可能地保持畜舍的干燥,加强通风。
6.3 定期修整牛蹄,减少腐蹄病发生的诱因,发现病例应该及时隔离治疗,同时更应该加强护理,防止交叉感染,对牛群进行认真观察,及时发现病牛。
(河南省农科院生物所养牛室 张 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