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农博网> 数据中心> 实用技术>猪增生性肠病的防治

猪增生性肠病的防治

2008年09月18日 08:39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猪增生性肠病又称增生性肠炎,是生长育成猪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其他名称还有坏死性肠炎、增生性出血性肠病、猪回肠炎、回肠末端炎、猪肠腺瘤。该病临诊表现主要为间歇性下痢,食欲下降,生长迟缓。育成猪及后备母猪有时血样下痢和突然死亡。剖检特征为小肠及回肠黏膜增厚。病理组织学变化以回肠和结肠隐窝内未成熟的肠细胞发生腺瘤样增生为特征。该病在世界各地呈地方性流行。

  病原

  引起猪增生性肠病的病原是细胞内劳森菌,该菌也曾称为回肠细胞内共生菌,它是一种肠细胞专性厌氧菌,在不含细胞的培养基不能生长,仅能在鼠、猪或人等的肠细胞系上生长,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和纤毛。

  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

  感染猪的粪便中含有坏死脱落的肠壁细胞,且含有大量病原菌。病原菌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外界环境,并随饲料、饮水等,经消化道感染。成年猪较易感,一般2月龄以内及一年以上的猪不易发病。

  本病的发生与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气候骤变、长途运输、饲养密度过高、转换饲料、并栏或转栏等应激以及抗生素类添加剂使用不当等因素,均可成为本病的诱因。此外,鸟类、鼠类在本病的传播过程中也起重要的作用。

  发病机理

  病原菌主要侵害回肠黏膜,使回肠内层黏膜增厚。首先感染的部位是肠隐窝细胞,感染了细菌的上皮细胞不能成熟,并持续进行有丝分裂,高度增生,即形成猪增生性肠病。

  在细胞增生的基础上,由于机体的代偿和修复作用,使病变重叠发生。随着表面纤维化反应的延伸及纵深发展,炎性变化范围凝结成坏死,构成坏死性肠炎病变。以上这些肠黏膜的病变阻碍了营养吸收,导致体重减轻,饲料转化率下降。(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