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农博网> 数据中心> 实用技术>海产名贵贝类——西施舌

海产名贵贝类——西施舌

2001年12月31日 09:20 来源:南海水产研究所

西施舌俗称海蚌,是一种个体大、肉质鲜美、经济价值高的名贵海产食用贝类。西施舌在我国山东至广东沿海广泛分布。广东主要分布区有粤东饶平县的大埕湾、潮阳市的海门及惠来、陆丰等沿海。近年来西施舌自然资源衰退十分明显,商品贝价格高达160—240元/公斤。1997—1998年,潮阳等地曾有养殖户使用野生苗进行浅海移苗增养殖获得数十万元至数百万元的收益。可见,西施舌是一种极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名贵养殖贝类。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 贝壳略呈三角形,壳表光洁,具有黄褐色发亮外皮,壳表呈紫红色,壳极薄。 2、生态习性 西施舌生活于低潮线附近至浅海10米左右水深的细砂或砂泥底质中,营埋栖生活。适应水温8—30℃,最适水温17—27℃,适应盐度17‰—25‰,最适盐度20‰—28‰。 3、繁殖习性 西施舌的繁殖季节一般在春夏之间,广东、福建在4—7月份。西施舌的生长速度较快,在自然海区生长的个体满1年的体长可达4—6厘米,体重为20克左右;满2年的体长可达8—9厘米,体重为110克左右;满3年的体长可达10—11厘米,体重为140—150克。 二、人工育苗 西施舌的人工育苗要经过亲贝选择、亲贝饲养、诱导产卵、受精孵化、幼体培育、投放附着基质和稚贝培育等七道工序。 南海水产研究所从1997年开始,对西施舌人工育苗相关技术进行了探索,1997年5—7月利用74·1平方米水泥池共培育出平均壳长2·1毫米稚贝777万个;1999年5—8月利用103·5平方米水泥池共培育出平均壳长4·4毫米稚贝196万个。该结果对于西施舌的种苗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将进一步促进西施舌养殖产业的快速形成和健康发展。 三、养成与增殖 由于西施舌苗种生产尚未进入产业化,故目前多使用野生苗进行养成或增殖,其增养殖方法主要有三种: 1、围网养成 在低潮区选择地势平坦、风浪较平静、潮流畅通、附近无工业污染源、底质以砂为主的海滩,经清理和平整、打桩围网养殖西施舌。网片用6—8号尼龙线编织而成,网目大小为2—4厘米,网片高120厘米。围网时连同网片底纲埋入砂中35—40厘米,留80—85厘米高的网片,将上纲拉直绑在桩上。每亩可放养1—2龄西施舌500—1000公斤。一般养18个月后,西施舌体长达9厘米以上,体重达250克左右,即可收获。养成期间应经常清除玉螺、荔枝螺、红螺等敌害生物,刮除附着在木桩上的藤壶等。台风过后及时修补损坏的木桩和网片。一般在大潮退潮时收获,用短柄铁锄或铁耙翻砂,逐个采收。 2、池养 在高、中潮区建池,池内侧用石砌直坡,池底铺细砂30—40厘米,水深保持1米左右。设置独立的进、出水闸,进水闸应装有网目4—5毫米的滤水网片。一般每亩可放养1—2龄西施舌500公斤左右。大潮期间每日换水1—2次,大潮过后或水色清澈,可施尿素(每亩700克)及过磷酸钙(每亩300克)以促进池内单细胞藻类的繁殖生长。每次大潮应排干池水一次,及时清除浒苔,捕捉鱼、虾、蟹等敌害生物。收获时把池水排干,观察西施舌的出入水孔,直接用手挖取。 3、浅海增殖 可选择水深10米以内、底质以细砂为主的浅海进行移苗增殖。苗种以1—2龄为宜,放养量低于上述养成方法,收获时采用潜捞方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