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广东海水鱼养殖
2001年12月24日 09:33 来源:湛江海洋大学
- 关键字: 关注广东海水鱼养殖
1养殖技术 一、鱼塭养殖。目前,全省面积约3·4万公顷,总产量约10·7吨。目前,鱼塭养殖除传统的纳苗方法外,许多地方采取纳苗和投放大规格鱼种结合的养殖方法。在鱼塭内建立标粗池(有些地方采用网围隔开的方法),标粗场地约占鱼塭面积1/4,每个标粗池3亩左右,把2—5厘米的鱼苗标粗至10厘米以上的鱼种。养殖方式上采用一种鱼为主养鱼类,搭配混养其他鱼类。 二、池塘养殖。20世纪80年代中期,珠三角地区先后开发了连片大面积规范化的咸淡水池塘7000公顷,目前全省咸淡水鱼塘面积约0·8万公顷,产量约4万吨。近两年,为防治鱼病和提高产量,我省大力推广“咸淡水池塘鱼类健康养殖技术”。 三、网箱养殖。广东现有网箱约13万个,年产量约3·3万吨。网箱结构大致有三种型式。 1、浮动式框架网箱养殖。这是传统的养殖类型,俗称鱼排,由浮架、网箱和锚缆三部分组成,浮架用梢木或其它材料。浮动式网箱按箱架结构分为硬式和软式两种。按是否有盖网又可分敞开式(培育鱼苗)和封闭式(养成鱼)两种。敞开式网箱由边网和底网构成;封闭式网箱用盖网封闭网箱上口,网箱可分双层网箱,内外网箱之间的距离20—30厘米。网目大小以箱内饲养的鱼类不能逃逸为度。一般育苗种网目1—2厘米,饲养成鱼的网目5—10厘米,纺锤形鱼类以其体长的1/10左右为网目长度,网箱定形缩结系数:垂直方向为0·7—0·8;水平方向为0·6—0·7。 (1)网箱培育鱼种。放养时间视种苗季节而定。目的是将2—5克/尾的鱼苗培育到30—50克/尾以上出箱。鱼苗进箱前,用二氧化氯0·3—0·5ppm浸洗鱼体15—20分钟或用高锰酸钾10—20ppm浸洗鱼体5—10分钟。进箱时,水温、盐度应调节一致,操作小心,以免伤亡。鱼苗进箱3—5天后,用新鲜的鱼肉糜放进饵料篮(台),吊在网箱中央,让鱼苗摄食,日投3—4次,投饵率15%—20%。 (2)网箱饲养商品鱼。放养鱼和时间:石斑鱼类4—5月;鲷科鱼类2—3月;其他鱼类4—6月;进箱鱼种应选择1冬龄以内的幼龄鱼。 (3)鱼病防治。引起网箱鱼类发病的病原体同池塘鱼类。特别注意营养性鱼病。 2、浮绳式网箱养殖。浮排式网箱抗风浪能力弱,其养殖场地局限于避风条件好的海湾内。由于海水交换量小,水体自净能力低,自身污染累积,经连年养殖,养殖环境恶化日趋严重,鱼类病害频繁发生,养殖效益不断下降。为解决上述问题,珠海市海洋与水产局研制出抗风浪养殖结构——海水浮绳式网箱系统,于1997年7月至1998年10月在珠江口万山海区进行养殖试验,获得良好的养殖效果。浮绳式网箱系统主要由浮绳、深水网箱和动力工作排组成。 (1)浮绳:分主浮绳和副浮绳 ①主浮绳:由主缆绳和拖网浮子组成。主缆绳共2根,长约为110米,相间6米平行排列。在2根主缆绳各绑系拖网浮子300个,制作成具有相应浮力的主浮绳。主浮绳两端分别连结一组浮体,每组浮体由18个拖网浮子绑扎而成,其截面呈“品”字形。浮体的另一端连结主锚绳和主铁锚。主锚绳为直径3厘米的尼龙绳。主铁锚在每根主浮绳的迎风浪一端采用了3枚,重量分别为250、250、100公斤;背风浪一端采用2枚,重量均为100公斤。 ②副浮绳:由长度为6米的副缆绳系18个拖网浮子制作而成。副缆绳,每一深水网箱配置2根,用于连接2根主浮绳,组成四方形的支持框架。 (2)深水网箱 网箱规格为6米×6米×6米,采用网目为56毫米的聚乙烯防蚝网片裁剪缝合装配而成。上缘纲采用直径为0·5厘米的尼龙绳,投饲口开设于盖网中间,圆形,绑扎充气大卡车内胎或大号救生圈,使之浮于水面,方便投饵,可扎紧或解开。网箱沉子采用直径为3·05厘米的镀锌水管制成四方形(6米×6米)沉架,用250磅胶丝绑系箱底四周。 (3)动力工作排 为木(柚木)结构,由2个6米×6米的工作框架、工作面、起重架等组成,以塑料桶为浮力装置,配置2台12匹马力柴油发动机、2个推进器和卷扬机。 (4)使用效果 ①制作成本 平均每立方米养殖水体制作成本为90元。 ②具有抗风浪能力 在9710号强热带风暴正面袭击下,整个系统未损伤,而相距400米处的2组浮排式网箱遭到严重破坏。 ③养殖效果 用高体〓和云纹石斑鱼作试验,湾内浮排式网箱为对照组,比较试验鱼的平均体重和每立方米养殖水体的鱼重,两项指标试验组分别是对照组的1·4—1.5倍。 3、深水潜网养殖。深海潜网从国外引进,养殖系统由圆筒状养殖网箱、海底固定装置、水下监视系统、自动投饵机和全自动收鱼机等部分组成。 据介绍深海潜网具有如下特点:(1)使用年限长,防污损生物附着能力强。网架可使用15年以上,网衣在水中的使用寿命可达5年。(2)抗风能力强,使用范围广。潜网可以抵御12级的台风,可以在10—200米深的海区设置潜网养殖。(3)养殖容量大,效率高。一个圆周长60米,网深10米的养殖网箱,一次产量可达50吨;而周长100米,深20米的潜网,一次的产量可达320吨,最高可达400吨。每平方米水面的产量为400—500公斤,选配不同规格的网箱可以实现四季不间断的轮作养殖,只用2—3个网箱就可做到一年产鱼2—3造,产量可达100吨左右。(4)不污染环境,降低养殖风险和成本,提高养殖品种的品质。 2 问题与对策 问题 1、养殖种类都是未经改良的野生种。目前广东养殖的海水鱼类是未经任何改良的野生种,表现为生长不均匀,抗逆性差,产量低。向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发展中,野生种的劣性日趋显露,一个野生种连续养殖几代或十几代后,病害频发,死亡严重。我国海水鱼类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落后于淡水鱼类。海水鱼类的多倍体育种研究刚起步,曾进行了黑鲷、牙鲆、中华乌塘鳢三倍体和真鲷三、四倍体的研究,对牙鲆的核发育进行探讨,但还没有应用于生产。我国淡水鱼类转基因技术已取得显著的成就,但海水鱼的研究甚少。淡水鱼类应用传统的选育种方法和现代生物技术结合培育出很多新品种,例如建鲤、松浦鲫、颖鲤、全雌鲤、湘云鲤、丰产鲫等,而海水鱼类还是空白。 2、病害日趋严重。广东咸水池塘养殖和在内湾水域海水网箱养殖,从开始发展到至今一般都有十多年时间,长期养殖的残饲、鱼类排泄物沉淀和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引起水域严重污染,池底质逐渐老化,鱼病日益严重。到目前为止,咸淡水池养鱼类和网箱养鱼发现的主要疾病有淋巴囊肿病、病毒性红血球坏死症、弧菌病,疖疮病、出血性溃疡爱德华氏症、鳃出血、粘液性细菌感染、肉芽性炎症、单殖吸虫病以及各种寄生虫疾病。细菌性溃疡症,单殖吸虫病成为困扰鱼旨、鲷科鱼类养殖业的主要制约因子。因出血病遭致饲养鱼类死亡率不少于15%,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饲料研究滞后。广东沿海各地池养和网箱养殖鱼类多数投喂海水冰鲜鱼,严重破坏海水鱼类资源,污染海区水质,由于营养不平衡造成鱼类易患病,导致饲料成本高、效益低和卫生质量差。而适宜不同鱼类品种、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养殖模式的人工全价饲料太少,多数是依靠进口,对养殖品种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养殖方式对营养性添加剂和非营养性添加剂的需要特点和配方组合研究较少,系列配方技术和产业化工程与生产实际要求相差较远,从而影响海水鱼类增养殖业的发展和产业化进程。 对策 1、推进养殖产业化。各地应因地制宜,选择能形成产业化的名优鱼类作为主产业,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作为主产种类,其基本条件至少是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肉质好、产量大、市场销量大,广东、广西、海南可把军曹鱼、眼斑拟石首鱼和单性罗非鱼作为主导产品,这三种鱼国内外市场销量相当大,特别是军曹鱼,是产业化的最佳养殖品种。眼斑拟石首鱼和罗非鱼可利用老化虾塘、河口地区盐度变化剧烈的鱼塘进行养殖。另一类是名特优鱼类,肉质好、价格高、养殖过程中要保持原有的肉质风味,广东可把石斑鱼、驼背鲈作为名特优鱼类养殖,做出品牌效应。 2、实施良种工程。主产鱼类和名特优鱼类都要进行品种改良,不断提高养殖鱼类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必须建立名优种类省级以上的原良种场及稳定的养殖示范基地,进行群体选育,从人工育苗开始,把生长快、抗病性强的个体作为选育对象,一代代坚持选育下去。科研部门与良种场结合,应用现代生物技术,通过细胞工程技术,快速建立起若干个纯系,通过不同纯系之间的杂交技术,把一些隐性基因去掉,从杂交后代中筛选具有优良养殖性状的品种。多倍体育种也是品种改良的重要手段。建立名特优养殖鱼类种质标准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3、确定不同的养殖模式。沿海不同海区应根据各自海区的生态环境、养殖对象创建自己养鱼的新技术、新体系,例如水系统处理新工艺、营养与饲料、疾病防治、工程设施的创新研究和整合运用;多品种、多方式的养殖模式,塑料大棚式工厂化养鱼、封闭式循环流水养鱼、网箱养鱼、池塘养鱼、鱼塭养鱼各有长处,不能生搬硬套。引进挪威机械化操作的大型抗风浪网箱,对于养鱼产业化来说很有必要,但是,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型人工可操作的抗风浪网箱,可能更有广阔的市场。 4、保护海洋环境。好水、好种、优质饲料才能养好鱼。目前,我国近海水域污染日趋严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量工农业和城市废水排入所致,但不容置疑,海湾的养殖活动已成为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要科学合理安排近海、内湾养殖,适度发展工厂化和池塘养鱼,逐步发展深水养鱼。从目前情况看,滩涂面积用于养殖生产已近40%;港湾利用率已高达90%,内湾、近岸水域增养殖已属过密、过度,这些海域的养殖活动应根据环境容纳量进行必要的结构和面积调整。 5、开展免疫防治鱼病的研究。病害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由于高密度养殖,环境恶化,致病菌泛滥,于是滥用抗生素又成为治疗鱼病的“法宝”,用抗生素的同时,也大量灭杀环境中的有益微生物群体,反而破坏了水域生态系统的运转。因此,健康养殖,免疫防治病害成为现今国际水产养殖业主攻方向之一。这方面我省可借鉴挪威的经验。 6、研制优质高效海水鱼类饲料。优质饲料是提高养殖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关键。广东鱼用饲料开发研究少,迄今为止尚未有适宜的鱼苗开口饲料,也缺乏合适的成鱼配饵。据调查研究,大黄鱼幼鱼阶段成活率低于40%,食用变质杂鱼是造成肠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加快开展饲料强化营养研究,开发出优质高效鱼用饲料。 7、大力发展海水鱼类深加工技术。随着海水鱼类养殖业的发展,产量的提高,多元化的鱼产品加工摆到议事日程上来,例如各种风味食品的加工;切取鱼片冷冻后留下来的鱼头、鱼尾、内脏的加工处理,如何把低值废弃物加工成高值的蛋白质。要尽快改变我国水产品的资源型、类同型、低值型的劣势,在加强活鱼出口的同时,开展精深加工和系统加工的研究,发展优质产品、特色产品、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打入国际市场,这样又可促进了海水鱼类养殖业的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