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农博网> 数据中心> 人物>侯锋

人物简介

  简介

  侯锋 Hou Feng (1928.2.3 -)蔬菜育种专家。出生于山东省平度市。1954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任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黄瓜育种带头人。60年代率先在国内开展黄瓜抗病育种研究。"六五"以来主持国家黄瓜育种科技攻关项目,针对黄瓜生产中多种病害的威胁,采用杂交与回交相结合的育种方法,成功地将抗病、丰产和早熟性结合在一起,逐步攻克了黄瓜霜霉病、白粉病及枯萎病这几种病害难关;利用广泛引进的国内外品种资源,解决了黄瓜低产劣质难题。育成津研、津杂、津春三代黄瓜新品种12个,在30个省市大面积推广,占全国黄瓜栽培面积的80%以上,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60亿元。在国内率先研究黄瓜F1性状的遗传规律,得出丰产性有一定优势,早熟性有明显优势,而对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的抗性均属于多基因控制的结论。创建的黄瓜研究所及其育、繁、推产业化工程体系为农业科研单位成果转化积累了经验,社会效益十分显着。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各1项,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成果奖励。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履历

  个人资料

  侯锋曾任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蔬菜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农科院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园艺学会黄瓜研究会主任;天津市园艺学会理事长;天津市自然科学技术领域中青年授衔评议委员会委员、农业专业组组长等职。中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一九八三年起担任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顾问;天津市黄瓜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他从一九七九年主持中国黄瓜抗病育种协作组工作近二十年,是中国黄瓜育种研究的学科带头人。

  侯锋从“六五”以来主持国家黄瓜育种科技攻关项目,针对黄瓜生产中多种病害的威胁,采用杂交与回交相结合的育种方法,成功地将抗病、丰产和早熟性结合在一起,逐步攻克了黄瓜霜霉病、白粉病及枯萎病这几种病害难关;利用广泛引进的国内外品种资源,解决了黄瓜低产劣质难题。育成津研、津杂、津春三代黄瓜新品种12个,在30个省市大面积推广,占中国黄瓜栽培面积的80%以上,累计创社会经济效益60亿元。使中国黄瓜品种的抗病性和丰产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中国黄瓜生产品种的三次更新换代。在国内率先研究黄瓜F1性状的遗传规律,得出丰产性有一定优势,早熟性有明显优势,而对霜霉病、白粉病、枯萎病的抗性均属于多基因控制的结论。

  侯锋院士在近半个世纪的科研实践中,为中国黄瓜育种做出杰出贡献。

  研究历程

  侯锋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1954年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一次在天津郊区搞调查,看到整片的黄瓜地由于霜霉病、白粉病而绝收,望着地头农民那痛苦而又无奈的样子,侯锋当时就下了决心,搞黄瓜抗病育种,为黄瓜增产,为农民增收。

  20世纪60年代初,侯锋在中国率先开展黄瓜抗病育种工作。他采用杂交与回交相结合的育种方法,成功地将抗病、丰产和早熟性结合在一起,在1969--1981年间先后育成津研1--7号黄瓜新品种,作为主栽品种在30个省市大面积推广,实现中国黄瓜品种第一次更新换代。

  1973年起侯锋系统地开展了黄瓜杂种优势研究,建立黄瓜自交系选育方法和程序,育成一批经济性状优良、配合力强的自交系。

  1980年,为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侯锋带领科技人员,先后在山东等四个省的80余个村建成6千余亩的繁种基地,组建了上万人的良种繁育队伍,将分散的制种专业户以联产承包形式组织成集约型的良

  种生产体系,年采种量达30万公斤,占中国黄瓜年生产用种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建立了遍及中国的良种经营网络和技术推广网络,在23个省市先后建立推广、销售网点68个,长期经营户达万余个。

  1983年以来,侯锋先后育成高产、优质并兼抗多种病害的津杂1、2、3、4号黄瓜。其中,津杂2号一直是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的黄瓜主载品种,累计推广200余万亩,新增总产值达10多亿元,实现中国黄瓜品种第二次更新换代。他因此获1994年天津市“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

  1985年5月,侯锋主持的黄瓜课题组从天津市蔬菜研究所分离出来,成立了黄瓜研究所并担任所长。为了把科研成果尽快地送到农民手中,20年间他深入田间地头,跑遍基地每个村,讲遍制种每块地。从浸种、播种、定植、插架、扣纱网、授粉、浇水、施肥、采种直到收种,每个环节都少不了他的指导,被农民亲切地称为“黄瓜王”。山东宁阳县作为天津黄瓜所的制种基地之一,黄瓜制种已成为他们的一个支柱产业。黄瓜研究所也由原来的8人课题组发展成为拥有46名科研人员,覆盖育种、栽培、加工、生物技术等多学科的综合型研究机构。1995年被国家科委命名为“黄瓜新品种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999年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十个重大典型先进单位之一。中国政协副主席朱光亚题词称“科研攻关与体制改革的典范”。前苏联农科院院士达拉卡诺夫来访时评价侯锋“为黄瓜所荣获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育种机构的声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侯锋为满足市场对质量越来越高的需求,他先后育成优质、抗病、丰产、高效并适合大棚、露地、温室栽培和加工的津春系列专用品种,实现了中国黄瓜品种第三次更新换代,使黄瓜亩产提高80%以上。促使中国黄瓜种植面积从七十年代的几十万亩,发展到二十一世纪之初的一千五百万亩,先后获二十六项殊荣。他所在的天津黄瓜研究所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亚洲种苗》杂志列为中国蔬菜种子十大企业之首。昔日由七、八个人自告奋勇创建的天津黄瓜研究所,现在已发展成为集育种、栽培、加工、储藏、生物技术于一体的中国一流科研机构。在侯锋、吕淑珍教授多年培养下,一批朝气蓬勃、学有所成的年轻人挑起了科研大梁。如今,生物育种新技术已开始课题研究;未受精子房培育获得再生植株已通过并接近实用化程度。不久的将来,中国第一代“克隆”黄瓜将在这里诞生。

  侯锋认为新世纪的黄瓜育种要与时俱进,要采用生物与基因工程的先进技术,在质量上继续把优质育种作为主攻方向,着眼于绿色、营养、风味,与国际接轨。绿色是指要继续在抗病育种上下功夫,解决新的病虫害,黄瓜抗病性增强的同时也就减少了农药使用和药残,从而达到无公害、绿色食品的要求。营养是指要研究现有黄瓜的品种有哪些营养成分,还能增加哪些有益成分,风味是指中国广大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后的老百姓新需求,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黄瓜风味这个大课题一定要解决好。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黄瓜育种研究已由过去传统的杂交、自交和回交等方法上升到最先进的细胞工程育种。近年来,天津黄瓜所通过黄瓜单倍体技术使分子生物学与遗传育种有机结合,使黄瓜新品种的研发时间由过去的3--4年甚至6--8年,缩短到1--2年,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该项研究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现在,天津黄瓜已被引种到亚洲、美洲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出口十万吨以上,成为中国蔬菜业大宗出口产品,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所获荣誉

  津研1-7号获1984年国家发明二等奖,是中国首次获此级别奖励的蔬菜科研项目。

  “津春系列黄瓜新品种推广”项目获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9年他获天津市“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

  2001年获首次颁发的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侯锋当即将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和天津市农业科学院特别贡献奖100万元捐赠给天津市农业科学院设立“侯锋青年科技奖励基金”。

  2005年12月荣获首届中华农业英才奖,其奖金仍然捐赠给青年科技奖励基金。

  因工作成绩突出,侯锋先后被授予中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先进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还获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1998年)、中国科学大会奖及部市级奖励15项。

人物图片

更多关于侯锋 的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