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地膜小麦栽培技术规范
2012年10月12日 14:40 来源:农博网
- 关键字: 内蒙古自治区地膜小麦栽培技术规范
1、主题思想和内容
本规范按照自治区“试验示范与推广并进,水地与旱地并进,黄灌区与井灌区并进,高产田与中低产田并进”的地膜小麦推广技术路线,从实际出发,兼顾巴盟、伊盟、包头市、呼市、乌盟、赤峰市、通辽市等盟市小麦生产特点,提出“全生育期小麦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规范”和“旱地小麦垄盖膜际条播栽培技术规范”。
2、实施条件和范围
2.1 全生育期地膜覆盖小麦穴播栽培技术适宜条件与地区
在有一定的水浇条件和年降雨量在350mm 以上有条件的地区推广。我区主要在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的大部分地区,乌盟、伊盟、赤峰市、通辽市的部分地区示范推广。
2.2 旱地小麦垄盖膜际条播栽培技术适宜条件与地区
在降雨量400mm以上,土壤肥力中上等, 土层深厚的旱作麦区推广。我区主要在乌盟、呼市、包头,赤峰市等地的旱作麦区示范推广。
3、地膜小麦栽培技术规程
可归纳为:
精细整地抓基础,优良品种做保证,
适时早播是关键,科学管理夺丰收。
3.1 全生育期小麦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规范
3.1.1 土地条件
3.1.1.1 选地:在适宜区内选择肥力中等以上,适合覆膜穴播机械作业的平川水地和平展肥旱地。水地要求土壤耕性良好,秋季压肥汇地。春季播种时墒情适中,不宜在过湿、过粘、过虚、根茬多的地块播种。旱地要求土层深厚,有较强的保水保肥能力,墒情良好,能较好适应机械作业的耕地。
3.1.1.2 整地:秋季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灭茬、深耕耙耱,施足底肥。秋冬之际(10月底前)灌区要汇地蓄墒,一般亩灌水量100~120方,严禁晚浇、复浇、秋水爬冰,以防春播前潮塌或田间持水量过高穴播机不能正常作业。即使勉强播种,质量也会大打折扣,从而影响适期早播。冬、春季及时清理残膜,磙压和耙耱保墒,破碎土块,平整地面,达到地平、土碎、墒好、上虚下实无根茬的播种要求,为种早、种好和适应机械覆膜播种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播种时,0~10cm 土层含水量要达到田间持水量的70%以上(黄墒~合墒)。杂草重的地块,根据不同杂草类型,进行土壤药剂处理,防除杂草。
3.1.2 秋春施肥:旱地提倡播种前一次平衡施足底肥、种肥、追肥的方法;水地可把氮肥2/3做底肥,1/3留作追肥。若按亩产 300~400公斤的产量指标计算,每亩秋压有机肥3~ 4方,碳铵50公斤,要推广使用长效碳铵。春季播种时施种肥磷酸二铵15~20公斤,尿素5~8公斤(最好施用涂层尿素),适当配施钾肥。
3.1.3 播种
3.1.3.1 品种选择和种子处理: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中矮秆、大穗大粒、抗病抗倒、增产潜力大的优质良种。中西部区可选用永良4号、内麦19 和巴盟乌拉特前旗长胜乡农技站选育的9595等小麦新品种(系)。乌盟地区可选用永良4号、内麦24等品种, 赤峰地区可选用辽春9、辽春11等品种。 旱作麦区可选用乌盟卓资县哈达图乡农技站繁育的配套新品种(系)乌麦7号、88157、873、3952等。要求种子纯度达到99%,净度达98%,发芽率90%以上。由于地膜的增温保水作用,土壤病虫害有加重趋势,因此,播前采用药剂拌种,以防治地下害虫和病害。巴盟地区播前可用20%甲基异柳磷闷种 12小时待种子阴干后播种, 用法和药量为药:水:种子=1:50:500。伊盟地区为防治黑穗病,用40%拌种双,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土默川平原、乌盟、赤峰等地区,为防治金针虫等地下害虫用甲胺磷乳油拌种,用法和药量为药:水:种子=1:60:600,等种子阴干后播种。全蚀病重的地块可轮作倒茬,避免全蚀病的危害。
3.1.3.2 播量:参照比露地同期小麦播量降低 10%的标准掌握。不同麦区和不同品种以及不同播期、不同墒情的地块,可酌情增减。每亩用量按下列公式计算:
计划每亩穴数×穴粒数×千粒重(g)
亩用种量(kg)=──────────────────
1000×1000×种子发芽率×田间出苗率
(我区每穴粒数一般为15粒左右)。黄灌区单种小麦亩播量在20~ 22.5公斤。井灌区亩播量在17.5~22.5 公斤。因春小麦有效分蘖平均在0.1~0.2个,播量太少保证不了基本苗和成穗数。套种可因不同带型选择适合的播量。其中机收带型小麦占地55%,播量应控制在17.5公斤左右。
3.1.3.3 覆膜播种:地膜小麦播种要突出一个“早”字,播期应比常规播种早10天为宜,在土地白天化冻10cm时即可顶凌播种。中西部区常年播期为3月10 日~3月25日,严格把关,不种四月麦。覆膜要求平整、拉紧、压实、紧贴地面。选择穴孔对位,下籽均匀,质量过关的地膜穴播机械覆膜播种,一般可一次完成平地、施肥、覆膜、播种、膜孔覆土等多项作业。内蒙古农业技术推广站与包头一机厂合作改制开发的新一代地膜小麦穴播机,配套动力18~20马力,地膜规格宽1.20~1.25米,厚0.007毫米以上。小麦播种幅宽100厘米,共计每膜8行小麦,采用大小行配置,大行距20厘米,小行距10厘米,穴距11.5厘米,两膜边行距40厘米,亩理论穴数3.3万穴。
3.1.4 田间管理:地膜小麦因地温相对提高, 水肥量充足,前期营养生长旺盛。应遵循前控后促的原则,加强田间管理,适当控制营养生长,降低无效生长,促进生殖生长,提高小麦单产。
3.1.4.1 灌水追肥:根据当地当年气侯特点、土壤墒情、小麦生长状况等,做到适时、及时灌水。一般全生育期灌水次数,可适当控制每次灌水量,从而节约用水。结合灌水,依据苗情,可进行追肥。也可在小麦开花、灌浆期采用叶面喷施的方式追肥1~2次。一般亩用磷酸二氢钾0.1公斤加尿素0.5公斤,对水50~60公斤喷施。
3.1.4.2 除草:从膜孔钻出的杂草和膜间杂草,要进行人工拔除或用药剂防除。也可使用除草膜防除杂草。
3.1.4.3 病虫害防治:由于地膜加速了小麦的生育进程,改善了田间水热状况,小麦病虫害发生规律有所改变,有提前加重发生趋势。要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及时防治、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要合理安排轮作倒茬,预防小麦全蚀病。用田卫士和氧化乐果防治蚜虫、粘虫。
3.1.4.4 化控防倒:实践证明, 地膜小麦一般比露地小麦增高5~10cm左右,应注意防倒伏。 可依据田间实际情况,在拔节初期喷施1~2次多效唑、缩节胺、矮壮素、壮丰胺等以控制小麦生长高度。
3.1.4.5 保护地膜:严防牲畜进地践踏,毁坏地膜,及时补压、封严膜上的破洞。
3.1.5 收获:要适时收获。 一般地膜小麦收获期比常规种植略有提前。若早播时,成熟期可提前10天左右。各地要根据当地田间实际情况,确定最佳收获期。
3.1.6 清除残膜:小麦收获后, 要及时采用人工捡拾或残膜回收机清理残膜,防止对土壤的污染以及牲畜误食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2 旱地小麦垄盖膜际条播栽培技术规范
3.2.1 选地整地: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 肥力中等以上,保水保肥能力较强的旱川地、旱滩地或水平梯田。适时浅耕、灭茬、纳雨蓄墒,旱年少犁多耙,深耕蓄水,施压底肥,冬季磙耙保墒,春季精细整地,达到无根茬,无坷垃,上虚下实,田面平整,墒情良好的标准。
3.2.2 秋春施肥:一般随整地播种一次性施足底肥、种肥、追肥。按亩产200公斤指标计算, 一般亩施有机肥3~4方,碳铵30~ 50公斤,磷酸二铵10~15 公斤,尿素3~5公斤,适当加施钾肥。也可以按每100 公斤小麦籽粒,需纯氮3公斤,P2O51~1.5公斤,K2O2~3公斤作为需肥基本依据,参照土壤肥力基础、肥料种类及有效成份、当年利用率等,以确定具体地块的施肥量。
3.2.3 播种
3.2.3.1 品种选择和种子处理:选择适宜旱地种植的大穗型高产优质良种,在高水肥条件下,可选用乌盟卓资县哈达图乡农技站选育的优良新品种(系)乌麦7号、88157、8952、873等。播前依据当地病虫发生情况,采用甲基异柳磷或拌种双等药剂拌种,以防治病虫害。有条件的要尽量使用包衣种子。
3.2.3.2 适宜播量和播期:播量不少于常规播量,播期比当地常规播期早7~10天,要抢墒顶凌播种。
3.2.3.3 种植方式建议:因地膜小麦大行距 30cm,占地较宽,可因地制宜在大行中套种豆类或萝卜等适宜种植作物,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3.2.4 田间管理
3.2.4.1 除草:及时采用人工或除草剂防除膜间杂草。野燕麦重的地块,播前要采用40%骠马乳油或燕麦畏进行土壤处理。
3.2.4.2 追肥:小麦生长中、后期, 如有脱肥现象,可随雨进行追肥,或进行根外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等。
3.2.4.3 化控防倒:地膜小麦比不覆膜小麦株高有所增加,少数地块若出现旺苗,可在拔节初期喷施矮壮素等化控剂防止倒伏。
3.2.4.4 病虫害防治:加强预测预报, 及时防治锈病、粘虫等小麦病虫害。
3.2.4.5 保护地膜:防止牲畜进地践踏, 随时补压地膜,封压破洞。
3.2.5 适时收获。
3.2.6 注意清理残膜,采用人工或机械回收, 以防污染土壤。
供稿单位:内蒙古农业技术推广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