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农博网> 数据中心> 实用技术>小麦白秆病的防治

小麦白秆病的防治

2012年10月12日 14:40 来源:农博网

文章摘要: 据了解,小麦白秆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和茎秆,有两种症状类型。一是局部斑点型。病初叶片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草黄色病斑,四周褐色,后期叶鞘上出现方形角斑,中间灰白色,四周褐色,茎秆上也会出...

据了解,小麦白秆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和茎秆,有两种症状类型。一是局部斑点型。病初叶片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草黄色病斑,四周褐色,后期叶鞘上出现方形角斑,中间灰白色,四周褐色,茎秆上也会出现褐色条斑。二是系统性条斑型。病初叶片基部出现与叶脉平行的水渍状条斑,暗褐色,以后向叶尖扩展,并变成草黄色,病斑边缘色深,呈黄褐色或褐色,条斑愈合后叶片干枯;叶鞘上的条斑与叶片上的相似,一般从茎节扩展至叶片基部,轻时出现1~2条灰褐色或黄褐色条斑,严重时叶鞘枯黄;茎秆上的条斑多出现在穗颈节处,少数出现在穗颈节以下1~2节,症状与叶鞘上的相似。上述季林寄来的病株,症状与局部斑点型白秆病极为相似。

  小麦白秆病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种子、病残体上越冬和越夏。病残体翻入土中后,上面携带的病菌只能存活2个月。病菌生长温度为0~20℃,最适为15℃,25℃时生长受抑。小麦发病后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并释放,然后侵入其他植株,使病害扩展蔓延。该病流行程度与种子带菌率高低、小麦品种抗病性、开花至灌浆期温湿度高低及田间小气候有关。该病多在四川北部、青海、甘肃及西藏等高寒麦区发生,背阴麦田、温度偏低、湿度偏大时发病重。青藏高原7~8月多雨、气温偏低,该病易流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更多关于小麦白秆病的防治 的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