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产生物性节水调控
2012年10月12日 14:40 来源:农博网
- 关键字: 水稻高产生物性节水调控
水稻高产生物性节水调控技术就是利用和开发生物自身的生理和基础潜力,在同等水供应条件下能够获得更多的农业产出。响水县地处淮河下游,2万公顷水稻,灌溉水源十分紧缺。水资源不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近几年来,响水县在水稻生产上应用生物性调控技术,获得了亩增产一成,亩均节水一半,增收百元以上效果。
一、选用耐旱高产优质良种 品种不同,对水分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选用耐旱抗逆性强、株型紧凑、矮秆、根系发达的水稻优质高产良种,是以种节水、保优质高产的前提。江苏淮北单季中稻目前要选用六优1号、特优559、泗优88、九优 138、武运粳3 号、镇稻88等良种,起到节水高产的作用。
二、旱育精播育壮苗 水稻旱育秧是在少水条件下进行培肥床土,采取确定数量的种子,按照确定的行株距,确定深度的土壤中,同时在种子上覆盖适量湿润营养土,适度镇压,使种子获得均匀一致适宜发芽环境,培育出秧苗个体组织结构紧密,细胞浓度大,内涵养分多,发根、分蘖力强,抗寒抗逆力强,具有早播早熟特点的较强生理活力的多蘖矮壮秧。
1.培肥苗床 一要坚持标准选好床址。选择地势高燥,土壤有机质含量1.5%以上,pH值4.7~7,无污染便于操作的菜园田或旱地。逐年分次培肥和改善基础设施,建成高标准水稻专用育苗基地。小麦茬秧床与大田比例为1:15~20,大麦茬秧床与大田比例为1:25~25。二是平衡施肥,配足养分。营造适宜旱育条件下根系生长发育的良好土壤环境,增强床土保水能力,实现“壮苗先壮根”。冬季培肥亩施猪脚粪1000公斤~1500公斤,腐烂秸秆2000公斤~3000公斤,过磷酸钙100公斤,尿素25公斤,分次施入多次耕耙,使肥土充分拌匀融合,耕翻15厘米~18厘米的土层,浇足水,促使土块风化。春季在育苗前20天~30天,整理苗床再施入优质腐熟有机肥1000公斤、尿素25公斤、硫酸钾20公斤、硫酸锌1公斤,浅旋耕3次以上,使肥料充分拌和在0厘米~15厘米土层中,使土壤富含营养。改善土壤结构,保蓄水分, 提高吸水和植物水分利用率。
2.控水旱育 旱育秧矮壮多蘖,移栽大田后早生快发,抗逆性强。这些旱育秧生理优势的形成强弱与控水旱育的强度有关。在生理需水和必要养分得到满足的条件下,随着控水程度加大和控水时间的延长,生理优势增强。 但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需求和对缺水的忍耐能力不同。从播种到齐苗,播种前一定要浇足底墒水,使0厘米~10厘米床土层中保持水分饱和状态。播种后覆湿润营养土1厘米厚,做到不露籽,用地膜覆盖,保湿增温,促齐苗。于5天~7天齐苗后傍晚及时揭膜,浇足水分。1叶~2叶期尽可能控水,形成“有限水分,亏缺效应”,促使种子根尽快下扎。2叶~3 叶是水稻生理转化关键时期,对缺水反应敏感。应及时补水防死苗。4叶以后严格控水,坚持旱育,除遇低温等特殊情况补水。苗床四周建立独立排水系统,防降雨渗透,丧失旱育秧生理优势。麦茬稻要防止播种过早,造成秧龄过长。江苏淮北大麦茬在5月5日前后播种,小麦茬在5月10日前播种结束。 小麦茬杂交稻种每分秧床播量为2公斤~2.5公斤,大麦茬播种量为3公斤~3.5公斤。育成秧龄30天~40 天,平均单株带蘖2个以上,带蘖率90%以上的标准壮秧。
三、优化群体 试验证明,水稻高产的群体结构,应从经济合理利用土壤水分、养分的能力来确定。只有在苗数适当、单株健壮、群体适中的情况下,才能经济有效地利用土壤水分、养分。根据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理论和近几年实践,扩大行距必须与缩小株距相对应。杂交中粳行距26.4厘米~33厘米。秧苗素质好,肥力高, 茬口早的大麦茬行距33厘米,而秧苗素质差、肥力低茬口晚田块行距26.4厘米, 一般田块行距为29.7厘米。株距9.9厘米~11.6厘米,每667平方米栽足1.9万穴~2.2万穴,单株栽培,基本苗在6万~6.5万。常规粳稻667平方米栽1.8万穴,每穴2苗~3苗,667平方米基本苗8万~10万。降低基本苗,建立合理的群体起点。在剑叶露尖至孕穗期封行,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够苗,高峰苗控制在适宜成穗数的1.1倍~1.3倍,保证成穗率在75%以上。试验表明,旱育稀植能缩短水稻灌溉期限。旱育秧移栽比水育秧移栽灌水次数减少6次,灌水量少180立方米/667平方米,旱育稀植栽培缩短水稻灌水期30天~35天。加之,秧苗健壮,抗植伤强,易早发,减少返青期间灌水量。所以, 旱育秧灌水量少。
四、节水灌溉 采取控制土壤水的手段,充分发挥水稻体内的自我调节机能和对环境的适宜能力,减少水稻生理、生态耗水,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程度,使水稻对水分和养分吸收更合理,促进生长,形成高产优质的群体结构,增强水稻抗倒伏、抗干旱等逆境的能力,达到节水节能目的。
1.控制灌水 旱育秧移栽降低了群体起点,同时采取前肥后移的策略,群体发展比较平稳。在水浆管理上,要根据水稻的生理、生态需水规律,适时适量灌水,减少灌水次数及灌水量。控灌区实行统一泡田,统一栽插,统一管水,减少跑水、漏水。据统计,在水稻整个生育期,控灌区灌水7次左右,667平方米灌水400立方米。而正常灌水12次左右,667平方米灌水760立方米,控灌区667平方米节水360立方米,节水幅度达47.3%。在旱育秧移栽前,进行浅旋平整,减少稻田泡田用水量。在泡田期667平方米灌水80立方米~100立方米,保持2厘米~3厘米浅水层,浅水移栽。足水调根,将潜伏根全部爆发。在返青期灌30厘米~10厘米水层,泥不露白,薄水促返青。以后稻田灌水量根据土壤含水量控制,当土壤含水量降到控制下限时,开始灌水。分蘖前期的8天~12天最低值为80%饱和含水量,轻控促分蘖;中期的10天~14天为70%饱和含水量;后期的6天~8天为60%饱和含水量,重控促转换。拔节孕穗期的前期14天~16天为70%饱和含水量,中控促壮秆;后期12天~14天为80%饱和含水量,轻控保大穗。抽穗开花期的11天~13天为80 %饱和含水量,轻控保结实。乳熟期的15天~17天为70%饱和含水量,中控保活熟。黄熟期的8天~12天,水自然落干。当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含水量时,停止灌水、灌水结束后,田面不留水层。就是旱育秧移栽后,保持浅水层3天~5天,使土壤水分充足,为旱育秧根系的“爆发”提供条件;待水层落干后2天再灌水。分蘖后期轻搁到3天~4天促使根系下扎,阴雨天,脱水露田。幼穗分化期至孕穗期是水稻水分最为敏感期,田间要常有浅水,露田天数不要超过2天。生长后期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创造水气协调的土壤环境,发挥旱育秧后期根系活力优势,为稻株活熟到老,获得高产提供保障。
2.充分利用自然降水 江苏淮北单季中稻生长季节降雨量达600毫米,要充分利用梅雨、秋雨降雨峰而浸入土壤能被水稻吸收的有限降雨。合理安排好播栽期,使水稻需水敏感期与雨水多的季节相同步;利用梅雨发棵,高温少雨季节控长,秋雨灌浆结实。同时,合理深蓄雨水,充分利用地下水。据试验,稻田深蓄雨水上限为当时植株高度的20%~25%,土壤地下水下限为够苗前-50毫米~-100毫米,够苗后-150毫米~-200毫米。土壤水分下限时要灌水,存蓄雨水超过上限时排水。旱育秧龄35天左右,苗高20厘米~25 厘米,单株分蘖3个~4个,667平方米栽1.2万穴,基本苗5万~6万。施基肥为主占总量70%~80%,穗肥占总量20%~30%,控制总肥量纯N12.5公斤~15公斤,增P、K肥。整个生育期不建立水层,以栽前浇透底墒水覆地膜,确保栽后活棵。利用雨水、蓄水保墒,保持土壤湿润,抽穗扬花期、灌浆结实期,要尽量增加浇水次数,防抽穗苞茎、灌浆后期茎倒。
3.适时搁田 搁田是创造土—根微环境节水有效方式。旱育秧栽培,秧苗栽插时不需要水层灌溉。要改传统的重搁田为多次轻搁田。在预定穗数的70%~90%开始排水搁田,控制分蘖芽的发生。响水地区在6月底至7月上旬。搁田搁到田埂露白,田内不陷脚,土不发白,稻叶挺直,叶色稍褪淡。对长势旺的应重搁,直至田内出现裂缝为止。遇连阴雨延长搁田时间,但到孕穗期搁田一定结束。
4.工程节水 一是建防渗渠,提高渠系利用系数。响水县结合中低产田改造,建成400多公里的砼防渗渠,工程节水面积达8000公顷。渠道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6提高到0.85。而且,集中成片种植水稻,缩短了灌浆流程,减少水旱交替面和稻田渗漏,据试验,灌溉水量比常规渠减少327立方米/667平方米。此项稻谷增产27.4公斤/667平方米。二是营造农田林网,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风速,减少稻田蒸发量。
五、以肥调水 实践证明,土壤养分充足能够调优根—土微环境,增加根分泌,促进根系下扎和提高根系吸水能力,较好地利用土壤深层水分,以肥调水,增强抗旱性。因此,增施肥料,培肥地力是水稻节水增产的重要措施。
1.改变肥料运筹 单季中稻667平方米产600公斤~700公斤,一生总氮量控制在施纯氮25公斤~30公斤,后期穗肥应占肥量的40%左右,促花肥应提早到叶龄余数3.5时施用。总氮量40%~50%作基肥,于水耙前干旋干耙,肥土融合,耙后上水平田栽秧。栽秧后4天~6天施分蘖肥。氮肥占30%、磷肥占70%、钾肥占70%和微肥。穗肥在氮肥的基础上配施30%磷肥和30%钾肥。改水施为干施,追肥先落干水层再施肥,待肥料被土壤吸收后再上水,提高肥料、水分利用率。
2.增加磷钾用量 氮磷钾比例为1:0.4~0.5:0.5~1。水稻后期限量供水,加大磷钾用量,促发根群下扎吸水。
3.培肥改土,控制蒸发 肥料实行有机和无机相结合,以无机促有机。实践证明,只有在增施有机肥同时,适当增施化肥,扩大物质循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才能迅速培肥地力,降低土壤渗漏量,满足秧苗生长发育需要。据1994年~1998年试验,每年增施有机肥1000公斤~1500公斤,稻田渗漏量年减少1.125毫米/天,有效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
六、全层化控 根深才能叶茂,为增加根量,提高吸收和固着功能,增强抗逆能力,对水稻生长进行全层化控。苗床土壤pH6.5以上,667平方米用250毫升惠满丰和肥料拌和施入,进行土壤调酸,培育秧苗生长适宜环境。 在播种前整平苗床,每平方米用壮秧营养剂100克~150克,与适量细土拌匀后,均匀撒在苗床的表面,搂匀在3厘米~5厘米土层中,浇足底墒水后即可播种,实现苗床富有营养。为塑造理想株型,稻种包衣。包衣前将稻种放入清水中浸泡12小时,捞出稻种,沥去多余水分,然后按旱育种衣剂与稻种1:3比例,先将种衣剂倒入容器中,包种子总量的2/3,边加种边搅拌,包衣后过筛取出,再将1/3种子放入剩下的种衣剂进行包衣,以保证包衣均匀。包衣后即可播种,形成抗旱保墒小水库,促生长发育小肥库,防病虫害的小药库。苗床发生黄白化苗,每667平方米秧床用旱秧绿50克、兑水10公斤喷雾。抽穗后用活力奇50克加2%磷酸二氢钾混喷,提高粒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