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农博网> 数据中心> 实用技术>紫罗兰菌核病(图)

紫罗兰菌核病(图)

2012年10月12日 14:39 来源:农博网

文章摘要: 症状茎叶柄、叶染病初呈水浸状并迅速软腐,后长出大量白色菌丝,菌丝密集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一般长在腐败了的茎基部,或烂叶、叶柄、瓜条等组织上,茎表皮纵裂,但木质部不腐败,故植株不表现萎蔫,病部以上叶、茎...

症状茎叶柄、叶染病初呈水浸状并迅速软腐,后长出大量白色菌丝,菌丝密集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一般长在腐败了的茎基部,或烂叶、叶柄、瓜条等组织上,茎表皮纵裂,但木质部不腐败,故植株不表现萎蔫,病部以上叶、茎凋萎枯死。

病原称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核初白色,后表面变黑色鼠粪状,大小不等1.1-6.5×1.1-3.5毫米,由菌丝体扭集在一起形成。干燥条件下,存活4-11年,水田经1个月腐烂。5-20℃,菌核吸水萌发,产出1-20个子囊暖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放出子囊孢子,引起发病。

温度在20℃以下适于发病,病害多发生在晚秋和早春季节。

防治方法

1、彻底清除病残体,深翻土地,交菌核埋入土中。

2、种子、土壤进行消毒定植前用40%五氯硝基苯配成药土耙入土内,每667米2用药0.5-1公斤,加细土15公斤拌匀。

3、田间出现子囊盘时及时喷药防止植株受子囊孢子侵染。可选用的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每隔10天喷1次,连续防治3-4次。

4、覆盖地膜可阻止子囊盘出土释放子囊孢子,明显减少发病的来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更多关于紫罗兰菌核病(图) 的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