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保护地蔬菜土传病害又有新技术
2012年07月18日 10:44 来源:农村大众
近年来,山东省保护地蔬菜土传病害日趋严重,成为制约蔬菜生产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地防除蔬菜土传病害,促进我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发展,我省与日本合作的绿色大地项目,引进了太阳能结合施用有机物和氰氨化钙进行土壤消毒的技术。
试验表明使用该技术处理土壤后免耕栽培,发病率为0-0.8%,未处理区发病率为80-100%,防治效果十分理想,并且一次处理可连续种植三年。省植保总站高级农艺师孙作文介绍:“这一技术防治效果显著,经济简单,对生态友好等优点,随着世界上对溴甲烷使用的限制和无农药污染蔬菜生产的迫切要求,太阳能土壤消毒防治保护地蔬菜土传病害技术必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太阳能土壤消毒是指在高温季节通过较长时间覆盖塑料薄膜来提高土壤温度,藉以杀死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太阳能土壤消毒技术不断发展完善,与其他措施结合,形成各种形式的适合不同用途的太阳能土壤消毒技术。”孙作文详细介绍了这一新技术的应用。
趁高温天气撒施两种原料
据介绍,我省7月份气温较高、太阳辐射较强,适宜实施太阳能土壤消毒,同时这一时期保护地处于休闲期,消毒用原料如麦秸等十分丰富,均有利于这一技术的进行。
“技术施用起来也很简单,主要是麦秸切成4-6cm长短,施用量为500-1000Kg/1000m2,均匀撒在保护地土壤表面。麦秸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有利于提高土壤温度,也同时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同时,再均匀撒施上氰氨化钙,施用量为100Kg/1000m2。”孙作文说,氰氨化钙分解产生的有毒物可直接杀死病原,并提供有机质分解时需要的氮元素,有利于有机物在最短的时间内分解,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土壤温度,大大提高消毒效果。
“氰氨化钙中的钙元素还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对于解决保护地土壤板结、促进植物根系生长从而提高抗病性具有重要意义。”孙作文介绍,覆盖时间愈长,土壤消毒的效果就愈好。以20cm深土层温度达到40℃时间累积达到120小时,相当于气温30℃的晴天累积20天,就可达到理想的消毒效果。
翻耕混匀大灌水
“在经过有机物和药物的分解后,还要及时耕耘撒施过有机物和氰氨化钙的土壤,充分混匀。”孙作文告诉记者,翻耕后还要起垄,垄高20cm左右。“起垄的主要作用是有利于低温的升高,并使较深层的土壤得到消毒和有利于灌水。”
覆盖后灌水至垄的肩部。“土壤水分保持在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时可以增加病原休眠结构的热敏性和土壤的热传导性能,因此能达到最好的消毒效果。”
对保护地原有的棚膜,孙作文建议最好要保留,“也可用厚度0.025-0.05mm的聚乙烯塑料薄膜做地膜全面覆盖,以提高和保持土壤温度。”
孙作文提醒菜农在用太阳能消毒技术时要注意以下事项:消毒起垄时使棚内边缘的土壤内翻,以全面消毒;及时修复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薄膜破损;随土层深度增加,消毒效果愈差,因此消毒后采用免耕栽培或浅耕栽培,避免使非消毒层的土壤混入上层;处理后避免棚外污染源再污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