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农博网> 数据中心> 政策法规>正文
  • 名称:柑橘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 行业类别: 水果 查看所有政策
  • 发布单位:农业部
  • 发布时间:2008年09月12日
  • 施行日期:2008年09月12日
  • 实施范围: 全国

政策法规内容

  柑橘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水果种类,是我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果品。近年来,我国柑橘产业发展迅速,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总产量稳步提升,鲜食柑橘出口量逐年递增,橘瓣罐头产量和出口量均已超过世界的70%,柑橘产业正成为产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为进一步巩固上一轮规划实施成果,促进柑橘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2003年,农业部发布《柑橘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工作指导,加大投入扶持,推进规划实施,长江上中游柑橘带、赣南-湘南-桂北柑橘带和浙南-闽西-粤东柑橘带以及一批特色柑橘生产基地(简称“三带一基地”)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柑橘种植规模、单产水平、销售价格和出口量同时增长,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柑橘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主要成效

  1.柑橘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布局向优势区域集中。2007年全国柑橘种植面积2912.1万亩,总产量2058.3万吨,较2002年分别增长了38.2%和71.7%。柑橘产业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国产柑橘国内市场份额有所提高,2006年鲜食柑橘出口量比2002年增加了1倍,同期进口仅增加了16.2%。柑橘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长江上中游柑橘带、浙南-闽西-粤东柑橘带和赣南-湘南-桂北柑橘带发展迅猛。2007年,5万亩以上的县面积1572.5万亩,产量1193万吨,分别占全国的54%和58%。

  2.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品种和熟期结构得到优化。五年来,通过无病毒容器苗(大苗)定植、高标准果园建设、节水灌溉、营养诊断配方施肥、生草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完熟栽培等一批新技术的集成和推广,优势区域栽培水平显着提高,单产大幅提升,由2002年的569.3公斤/亩增加到2007年的706.8公斤/亩。一批从国外引进的优良品种开始商品化生产,优质甜橙、脐橙和椪柑的种植规模扩大,优质鲜食品种和加工品种的市场供应量增加。鲜果供应期延长,虽然柑橘上市期仍大量集中于11-12月,但熟期搭配进一步优化,已向两头延伸为7月至次年2月。

  3.组织化日趋加强,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目前,柑橘优势区内有各类柑橘协会或合作经济组织196个,会员17.27万人,涉及种植面积800多万亩、产量1000多万吨,分别占全国的30%和57%。建立了从柑橘良种繁育体系、苗木生产、专业化栽培基地建设到商品化处理及加工的产业体系。重点产区建立了柑橘无病毒苗圃,发展了容器集中育苗和集约化商品生产,开发了优质产品,带动了柑橘采后处理加工业及专业营销体系的快速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4.质量显着提高,经济效益总体向好。随着布局优化、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果品品质得到了较大改善,优质果率由30%提高到50%。5年来,优势区柑橘出口大幅增长,柑橘鲜果和橘瓣罐头出口分别由2002年的19万吨和22.1万吨,提高到2006年的37.7万吨和31.7万吨。新开发的非浓缩橙汁系列产品,销售势头看好。规划的实施带动生产效益大幅提升,柑橘产业正成为产区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

  (二)总体评价

  通过五年建设,上一轮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初步实现。建立了国家柑橘脱毒中心、育种中心、一级采穗圃,省区市二级采穗圃和重点产区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初步形成了国家三级无病毒良繁体系。部分地区还建立了无病毒母树注册制度、无病毒容器苗质量确认制度,保证了柑橘苗木的品种纯正,提高了建园质量,缩短了见效周期。新建高标准无公害柑橘基地450万亩,建设商品化处理线200余条,建成橘瓣罐头生产线210条,橘瓣罐头出口稳定,橙汁加工开始起步。各柑橘产区和大中型城市完善了市场体系和物流体系,保证了产品及时销往各地。柑橘产业发展得到有力推动。

  (三)经验与启示

  1.规划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在规划的引导下,低产、低效和非适宜区的橘园逐步减少,高产、高效和适宜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在面积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产量持续增长,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规模效应逐步显现。

  2.科技支撑了产业持续发展。五年来,坚持引育种并重,丰富了柑橘品种,基本实现了早、中、晚熟配套和鲜销、加工品种配套。早、晚熟品种及配套技术的应用延长了柑橘的市场供应期。无病毒大苗和容器育苗技术的示范推广,提高了果园建设质量和资金回笼速度,激发了果农积极性。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保证了果品质量安全。

  3.龙头企业带动了产业化经营。坚持内联企业、外联市场,探索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等模式,扶持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发展了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了育苗工厂化、生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加工专业化、产品商品化进程,确保了销路最广化和效益最大化,产业化经营得到深化。

  4.多元化投入增强了产业发展的后劲。优势产区多方引进资金,形成了社会资金、政府投资、外资等多元化的投入格局。政府投资重点解决果园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发展一批高标准的果园基地;引导企业投资购进商品化处理设备,建立批发市场等。多元投资方式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

  二、发展前景分析

  (一)市场供求分析

  1.需求分析

  (1)鲜食柑橘。从国内需求看,2006年我国人均鲜果消费12.7公斤,与世界人均消费水平17.2公斤/年相比还有差距。按我国2015年消费水平达到目前世界平均水平测算,我国人均鲜果消费量2010年和2015年分别达到15公斤和17公斤,按人口分别达到13.7亿和14.2亿计算,2010年和2015年鲜果年需求量分别为2055万吨和2414万吨。从出口需求看,2001-2005年我国柑橘鲜果出口量年均增长28%,预计今后仍保持波动性上升,达到年均14%的增速,预计到2010年我国柑橘鲜果出口量将达到74万吨,2015年达到140万吨。

  (2)加工柑橘。从橘瓣罐头看,2006年我国橘瓣罐头的加工能力已达80万吨,总产量40万吨,出口量31.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和贸易量的70%以上。预计未来橘瓣罐头国际贸易量保持年均6%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达到50万吨,2015年达到68万吨。按保持70%的市场占有率计算,我国到2010年出口35万吨,到2015年出口48万吨。目前国内消费5万吨/年,未来8年将增加10-25万吨。预计到2010年我国橘瓣罐头产量49万吨,需原料69万吨;到2015年产量73万吨,需原料102万吨。

  从橙汁看,近年来我国冰冻橙汁年进口量以56%速度递增,浓缩橙汁90%以上依赖进口,进口量从2001年的14,431吨(折合7.9万吨原汁)增加到2006年的60,558吨(折合33.3万吨原汁),5年增长了4倍。目前我国人均橙汁原汁年消费量大约0.3升,同世界人均3升和欧美等国的15-20升相比,差距很大。预计我国2010年人均柑橘原汁消费将达1.2升,2015年达2.5升。到2010年柑橘原汁需求量达165万吨,按30%自给计算,国产49万吨,需原料98万吨;到2015年全国柑橘原汁消费达356万吨,按50%自给计算,国产178万吨,需原料356万吨。

  从其他加工品看,2006年全国产量约2万吨,消耗原料8万吨。按5%的年均增长率计算,预计到2010年产量达2.5万吨,2015年达3万吨,分别需要原料10万吨和12万吨。

  根据以上分析,预计柑橘总需求2010年2306万吨,2015年3024万吨。

  2.供给分析

  2002年到2007年我国柑橘种植面积年均增长近7%。今后几年,新果园开发力度较大,面积仍保持增长态势,预计2010年达3000万亩左右;之后进入稳定发展期,建新果园的同时,淘汰部分老果园,到2015年面积仍稳定在3000万亩左右。过去5年柑橘产量平均增速11.4%,考虑到未来几年新建果园和需淘汰的老果园比重较大,再扣除过去产量增长的政策性因素,预计未来总产量将保持年均6%的自然增速,到2010年总产2300万吨,到2015年达3038万吨。预计未来柑橘鲜果的进口增速减缓,到2010年进口9万吨,2015年10万吨。

  综合起来看,国内2010年柑橘总供给2309万吨,2015年为3048万吨,供需基本平衡。

  (二)发展潜力分析

  1.资源禀赋。我国柑橘优势产区生态条件非常适宜优质柑橘生产,特别是不同地域的生态多样性,为各类柑橘品种提供了适宜的生态基础。我国柑橘种质资源十分丰富,现已建成的种质资源圃已收集保存了1000多份资源,还先后选育和引进了100多个适宜商业栽培的品种(系),许多引进品种在我国表现良好。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为劳动密集型的柑橘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且与世界柑橘主产国相比,我国劳动力还有低成本优势。

  2.单产水平。2007年我国柑橘亩产706.8公斤,远低于世界平均958公斤/亩的水平,柑橘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55.18%,较美国等发达国家80%的贡献率差距较大。随着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单产潜力将得到进一步挖掘。

  3.市场。我国柑橘鲜果消费主要集中在国内。目前国内年人均消费量12.7公斤,低于世界年人均消费量17.2公斤水平,鲜果消费仍有较大潜力。柑橘消费地区间差异较大,我国有21个省(区)不产或产少量柑橘,消费量远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尤其像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等省人均消费不足1公斤,这些消费市场增长空间较大。据国际柑橘专家预测,未来5~10年世界柑橘的年人均消费量将达20公斤以上,年均增速约6%,国际柑橘贸易将稳步攀升。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柑橘鲜果都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10年,国际市场柑橘罐头、柑橘汁需求将稳中有升,国内柑橘罐头消费将保持年均15%增速,橙汁消费也将保持20%以上年均增速,柑橘加工品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竞争力分析

  1.规模优势。我国柑橘种植面积世界第一,产量世界第二;以柑橘为中心的生产、包装、运输、商业、化工、食品等产业有机结合,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2.成本优势。据FAO统计,美国橙的生产者价格(可反映柑橘生产成本)与我国接近,其他柑橘生产者价格均高于我国同类品种,尤其是宽皮橘的生产者价格远高于我国。成本优势直接表现为我国柑橘的价格优势,我国柑橘的出口价格明显低于美国、巴西和西班牙等柑橘出口大国。据FAO统计,2005年我国橙、宽皮橘、柚及柠檬每吨的出口价格分别为364.80美元、291.38美元、454.9美元、399.52美元,仅为美国的57.8%、32.4%、65.8%和51.5%。

  3.科技优势。我国在柑橘科技创新方面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现有副高或硕士学位以上的柑橘研究人员220余人,具有博硕本等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的技术创新体系。我国柑橘种质圃的规模已居世界第五位,近20年来我国选育和引进的主栽品种近120个,尤其是自主选育了一批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品种。目前,我国在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创造柑橘新种质和基因工程育种方面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基因发掘和基因组学方面也取得可喜进展。此外,在栽培生理、现代栽培技术和主要病虫害防治研究等方面,也取得大量成果并应用于大面积生产。

  4.质量优势。我国宽皮柑橘无论外观还是内质,基本上可与世界同类产品相媲美;橘瓣罐头总体上与国际同类产品质量相当;脐橙可溶性固形物达11%以上,符合我国及东南亚消费喜好;长江上中游柑橘带生产的橙汁为深橙红色,有明显的外观优势。

  5.结构优势。我国柑橘拥有优越的生态条件和悠久的栽培历史,加之极为丰富的种质资源,不但柑、橘、橙、柚等柑橘类水果种类一应俱全,而且柑橘罐头、橙汁(浓缩汁和非浓缩汁)加工等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柑橘商品品种齐全,品种结构和上市期结构调整的余地较大。

  (四)制约因素

  1.产前制约因素。与美国、意大利、日本、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柑橘科研起步晚、差距大,科研与生产结合不够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缓慢,针对性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缺乏强有力的推动机制。果园设施装备较落后,机械化程度低,不少地区水利、交通不配套,不利于果树丰产、运销。苗木繁育体系不健全,苗木质量良莠不齐,存在乱调乱运现象,病虫害监测有待加强。

  2.产中制约因素。物资、技术、劳力投入不足,生产管理粗放,存在“重栽轻管”现象,整形修剪、疏花疏果、病虫防治等措施不到位,导致盛果期推迟、单产低、果品品质差。

  3.产后制约因素。柑橘商品化处理率仅22%,远低于发达国家95%的水平,果品增值较少,整体效益较差。加工比例不足5%,尤其是橙汁加工才刚起步,没有形成经济规模。2004年以来,加工所需的糖、制罐用马口铁、鲜橘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加工成本大幅上升。营销渠道不畅,分散果农难与大市场对接,而一些专业批发市场和营销公司,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各地区柑橘产品品牌多乱杂,知名度不高,缺乏有实力的国内品牌。

  (五)主导产品与市场定位

  按照市场与竞争力分析,重点开发以下两大类、六种柑橘主导产品。

  1.鲜食柑橘类

  (1)宽皮柑橘。早熟温州蜜柑是鲜食的主要品种,以满足国内消费为主,大力拓展港澳、东南亚和欧美等市场。椪柑(芦柑)是宽皮柑橘中的最佳品种,熟期主要在12月上旬前后,最早熟品系于10月下旬即可采收,但耐贮力稍差,不宜远距离运输。主要立足国内销售,大力拓展港澳、东南亚等周边市场。晚熟宽皮橘,以沙糖橘、蕉柑及年橘为主,是我国传统的品种,尤其是蕉柑的耐贮性及年橘的高酸性较为独特,熟期主要在1-4月,以满足国内和东南亚市场为主。

  (2)甜橙。脐橙是国际贸易的重要鲜果类型。我国脐橙主要满足国内消费,占领国内中高档市场,并大力开拓港澳、东南亚、俄罗斯、中东等市场。夏橙是鲜食加工兼用品种,熟期为5-6月,是熟期最晚的品种,可有效调节柑橘供应期。主要满足国内市场消费,力争扩大对周边国家的出口,积极开拓澳大利亚、南非等南半球市场。普通甜橙是我国甜橙的主栽种类,包括冰糖橙、新会橙、锦橙和哈姆林橙等。鲜食品种主要供应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境外市场;适合加工及加工专用品种主要满足国内橙汁加工需要。

  (3)柠檬。主要定位于国内市场,总产量达20万吨以后,可逐步供应俄罗斯、日本等国际市场。

  (4)柚类和其他特色产品。柚类、南丰蜜橘等特色产品主要定位于国内市场,并大力开拓欧洲市场。

  2.柑橘加工品类

  (1)橘瓣罐头是我国传统柑橘加工品和出口优势产品,主要用于调节鲜食市场。中晚熟温州蜜柑是制罐头的优良原料,主要用于加工罐头。在稳住现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美欧等其他市场,充分开发全果罐头和甜橙汁胞罐头等新产品,积极培育新的国内市场。

  (2)柑橘汁是国际贸易量最大的果汁,我国的柑橘汁生产以非浓缩橙汁(NFC)为主。主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主攻国内高档橙汁市场,争取开拓日本、中东、东南亚等亚洲市场。

  三、发展思路、目标和任务

  (一)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稳步提高优势区域和优势产品的比重;通过研发和集成推广一批适用新技术,提高科技贡献率和生产率;构建和完善综合加工、现代物流、营销配送和贮藏保鲜等现代产业体系,尽快提高我国柑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减少进口,扩大出口,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我国优势产区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经过7年努力,将我国柑橘优势区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的柑橘产业基地,形成3-5个特色鲜明、世界知名的优势柑橘产业带(基地),建立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稳定的出口基地,培育8-10种有较强竞争力的柑橘产品和一批有实力的知名品牌,抵御进口冲击,扩大出口。

  全国目标:到2010年,全国柑橘总面积达到3000万亩,总产量达2300万吨;鲜果上市期延长到7个月,早熟和晚熟品种的比重由35%提高到45%。到2015年,全国柑橘总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3000万吨左右,单产水平1000公斤/亩。鲜果上市期延长到8个月以上,早熟和晚熟品种的比重由35%提高到50%以上,全国柑橘鲜果出口量达140万吨以上,国产橙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由20%逐步提高到50%。

  优势区域目标:到2010年,优势区柑橘栽培面积占全国65%,产量占全国70%。平均单产840公斤/亩以上,加工原料果1.5吨/亩左右。等级(商品)果比例达到65%,其中优质果率提高到55%以上。到2015年,优势区柑橘栽培面积占全国70%,达2100万亩,产量占全国80%,达2430万吨。平均单产1吨/亩以上,加工原料果2吨/亩左右。等级(商品)果比例达到75%,其中优质果率提高到60%以上。鲜果出口量超过140万吨左右,橘瓣罐头产量达73万吨,继续保持出口优势。

  (三)主要任务

  1.建立现代柑橘产业结构体系。以优化产业结构、品种结构、熟期结构、区域布局结构为目标,加快现代集约化柑橘生产基地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柑橘商品化处理能力、保鲜贮藏能力,大力发展柑橘罐头和橙汁加工。在品种结构上,改变以宽皮柑橘为主的局面,大力发展甜橙、柠檬及其它特色产品。在熟期结构上,早、中、晚熟品种合理配套,均匀分布,以保证均衡供应市场和加工的需求。在布局结构上,淘汰次适宜区、不适宜区生产,在最适宜区、适宜区大规模种植,高度集约化布局。在优势区域重点建设一批高度集约化、高科技含量、专业化管理的商品基地,实现品种、技术和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和突破。

  2.建设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以提高单产、改善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效益为目标,改革现有栽培技术体系。加强果园及柑橘良种繁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与现代柑橘生产相适应的育、繁、推一体化生产体系;简化栽培管理技术,建立针对不同生态区的现代高效柑橘园管理技术体系;构建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技术体系和服务平台;建立精准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提高果园管理精确性和自动化水平;建立检疫性病虫害预警系统,加强非疫区建设,保证柑橘产业健康发展;建立柑橘从田间到餐桌的质量控制技术和安全认证管理体系,建立深加工产品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3.建设现代化柑橘加工和物流体系。以减少柑橘采后损失,促进果实综合利用,实现橙汁逐步自给,增加附加值为目标,解决目前柑橘采后处理和贮藏技术落后,物流体系建设滞后的现状。加大鲜果商品化处理和高效安全贮藏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加工业的带动和辐射功能;调整加工原料基地建设和加工厂布局,开发示范深加工工艺,实现由简单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加大鲜果物流体系建设的引导和支持,研究建立柑橘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和信息体系,促进柑橘产前、产中、产后有效对接。

  4.建设柑橘现代化经营管理体系。以提高规模经济、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重点促进品牌整合,规模化经营,推进经营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果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化经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品牌建设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利用,促进品牌整合;探索契约制、合作制、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利益联系机制,支持专业果园管理公司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扶持龙头企业建立基地,鼓励建立合作社、协会,加大对贸工农联结、产供销一体的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四、优势区域布局

  根据资源禀赋、市场区位、生产规模、产业基础等情况,按照“稳定面积、调整结构”和“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完善柑橘优势区域。

  (一)长江上中游柑橘带

  1.基本情况。该带位于湖北秭归以西、四川宜宾以东,以重庆三峡库区为核心的长江上中游沿江区域。该区域年均温度17.5-18.5℃,最冷月均温度5.5℃,年降雨1300毫米左右。现有柑橘面积218.6万亩,总产127万吨,分别占全国的8%和7.1%,单产581公斤/亩、优质果率35%左右。

  2.主要优势与劣势。该带是我国甜橙的生态最适宜区及适宜区,无周期性冻害,适合各类柑橘生长,晚熟品种可以安全越冬;技术力量雄厚,农民有种植柑橘的传统;无黄龙病危害;已形成较大的橙汁生产能力。但该带人多地少,农民对土地的收益期望较高,对原料果品价格形成刚性约束;部分地区土层较瘠薄,部分区域土壤偏碱,有季节性干旱;重庆云阳以西秋冬季光照少、昼夜温差小,不利果实品质提高。

  3.目标定位。重点建设鲜食加工兼用基地、橙汁原料基地和早、晚熟柑橘基地,在云阳以东、秭归以西建设优质晚熟脐橙及杂交柑橘生产基地,实现6个月均衡采收,早、晚熟品种比例由10%提高到25%以上,橙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面积400万亩,产量550万吨,单产达到1300公斤/亩;优质果率达到60%以上;柑橘鲜果出口量达到15万吨以上,柑橘原汁年产量128万吨。鲜果满足国内消费需要,特别是“三北市场”;加工原料满足已经投产的橙汁加工厂对原料的需求。

  4.主攻方向。提高早熟和晚熟比例,促进均衡供应,延长橙汁加工厂的加工周期;大幅度提高加工原料基地单产和果实糖度;解决季节性干旱问题;加快建设完善优质无公害苗木繁育体系,加快非疫区建设。

  (二)赣南-湘南-桂北柑橘带

  1.基本情况。该带位于北纬25°-26°,东经110°-115°之间,主要包括江西赣州、湖南郴州、永州、邵阳和广西桂林、贺州等地。该区域属于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温度18℃左右,最低温度为-5℃左右,基本上没有大冻。现有柑橘419万亩,占全国的15.8%;产量252万吨,占全国的14%;平均亩产601公斤;优质果率约为40%。

  2.主要优势与劣势。该带具有发展甜橙生产的优越自然生态条件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有大量新建柑橘园,发展潜力较大;脐橙品质好,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明显的质量优势;毗邻珠三角及港澳台地区,距我国传统的出口目的地东南亚距离较近,区位优势明显;形成了较多的产业协会,有一批较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具备较为健全的技术推广体系。该带柑橘单产较低,后续增值较少,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较弱。

  3.目标定位。力争建成亚洲最大的优质鲜食脐橙基地,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力争使脐橙鲜果上市期从10月到翌年3月。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左右,总产量550万吨,单产达到1100公斤/亩;优质果率达到60%以上;柑橘鲜果出口量达到50万吨以上,柑橘原汁年产量达20万吨。产品主要满足国内对鲜食脐橙的需求,部分用于加工和出口到东南亚、俄罗斯及其它地区。

  4.主攻方向。重点发展优质脐橙,调整品种和熟期搭配,实现均衡供应;加强优质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控制检疫性病虫害,提高产量和质量;延长鲜果上市期,适度发展橙汁加工,促进鲜果销售。

  (三)浙-闽-粤柑橘带

  1.基本情况。该带位于北纬21°-30°,东经110°-122°之间的东南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度在17℃-21℃之间,≥10℃的年积温达5000℃-8000℃,年降雨量1200-2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800-2100小时。现有柑橘450万亩,产量408万吨,分别占全国的16.6%和22.8%。

  2.主要优势与劣势。该带是我国传统的柑橘产区,具有发展宽皮柑橘、柚类、杂柑类生产的优越自然生态条件,品种特色明显,产业发育较成熟,已经形成规模生产;橘果质量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明显的质量优势,鲜果和橘瓣罐头出口具有一定的规模;毗邻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区位优势明显;既是我国柑橘生产最集中的产区,也是经济外向度最高的产区,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该带品种结构需要进一步更新优化,单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劳动力成本较高。

  3.目标定位。力争建成世界最大的宽皮柑橘、柚类和杂柑类产业带,温州蜜柑、椪柑和橘瓣罐头出口基地。鲜果上市期延长到6个月以上,早熟和晚熟品种的比重由35%提高到50%以上。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产量600万吨,单产达到1200公斤/亩,优质果率达到60%以上,鲜果出口量达到40万吨以上;橘瓣罐头产量达到38万吨,出口保持在30万吨以上;柑橘原汁产量20万吨。主要供应国内中高端鲜果市场,橘瓣罐头以出口为主;部分鲜果出口东南亚、俄罗斯、加拿大、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4.主攻方向。重点发展外向型优质早熟温州蜜柑、椪柑,适度发展晚熟宽皮柑橘、柚类及杂柑类,调整品种和熟期结构;加快良种无病毒苗木扩繁基地的建设,加强对柑橘黄龙病等检疫性病虫害的防控;加快推广优质安全标准化技术和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提高单产和品质,促进品牌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拓展国际市场。

  (四)鄂西—湘西柑橘带

  1.基本情况。该带位于东经111°左右,北纬27°-31°之间,海拔60-300米。该区域有效积温在5000℃-5600℃之间,年均温度为16.8℃,1月平均温度5℃-8℃,绝对最低温度在-3℃到-8℃之间。现有柑橘272万亩,产量233万吨,分别占全国的10.2%和13%,平均亩产857公斤,优质果率40%左右。

  2.主要优势与劣势。该带是我国最具潜力的宽皮柑橘鲜食和加工基地,承接了东部发达地区西移的柑橘产业。低山丘陵多,土地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宽皮柑橘的优越自然生态条件。主要栽培温州蜜柑、椪柑、橙类以及少量的柚类。劳动力多且成本较低,比较效益显着。已形成较大的种植规模,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尤其是宜昌一带已具备良好的采后商品化处理体系。基本无黄龙病危害。但品种主要集中于中熟,优质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不健全,产品加工能力不强,部分地区存在冻害威胁。

  3.目标定位。重点建设宽皮柑橘鲜食与加工基地,产品以鲜食为主,以橘瓣罐头为辅。柑橘鲜果上市期延长到6个月以上,早熟和晚熟品种的比重由35%提高到50%以上。到2015年面积增加到400万亩,产量达430万吨,单产达1000公斤/亩以上,优质果率达60%;柑橘鲜果出口20万吨以上;橘瓣罐头产量达到35万吨,出口25万吨以上;柑橘原汁产量10万吨。鲜果以北方市场为主,兼顾国内其它地区,部分出口。

  4.主攻方向。重点发展早熟宽皮柑橘,适当发展晚熟品种,降低中熟品种的比例;加强优质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提高果品质量和采后商品化水平;在鄂西和湘西中心区域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建立柑橘加工基地,提高果品附加值;选择适宜区建园,推广防灾减灾措施,避免或减轻冻害。

  (五)特色柑橘生产基地

  1.基本情况。有5个区域因其品种及生态条件独特,成为我国柑橘产业中极具特色、不可或缺的柑橘特色基地,即南丰蜜橘基地、岭南晚熟宽皮橘基地、云南特早熟柑橘基地、丹江库区北缘柑橘基地和柠檬基地。南丰蜜橘以江西南丰为主,种植面积51.69万亩,投产面积40万亩,产量50万吨;岭南晚熟宽皮柑橘种植面积约100万亩,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境内;云南特早熟柑橘基地位于云南省境内的珠江(南盘江)流域,种植面积23.93万亩,产量18.91万吨;丹江口库区柑橘北缘基地主要包括湖北省丹江口市和郧县,是我国柑橘生产的北缘,种植面积为36万亩,产量19万吨。柠檬基地包括四川安岳、内江、云南德宏,种植面积34万亩,产量10万吨。

  2.主要优势

  品种优势:有独特的品种,特色基地大部分都有悠久的柑橘栽培历史,形成了适应当地环境的、独特的优良品种,例如南丰蜜橘、年桔和建水白橘、柠檬等。这些特色品种在长期栽培过程中,经过自然和人工的选择,产生了许多变异,形成了适应当地环境的优良品种。

  品质优势:特色基地的产品外观、风味、内含物等方面品质独特、优良。一些特色品种移植到特色区域外,品质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例如南丰蜜橘只有在南丰当地才能形成果小、皮薄、化渣、高糖的品质特色;沙糖桔也只有在广东的四会一带生产才能保持高品质。

  气候优势:特色基地具有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能够充分满足生产特色、高品质柑橘的需求。例如云南特早熟柑橘基地,具有极好的温度和光照条件,能够满足柑橘极早熟的要求;瑞丽和安岳具有较高的积温,可以保证柠檬正常生长发育;丹江库区柑橘基地,由于大水体的增温效应,在柑橘的北缘产区基本上没有冻害。

  熟期优势: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特色基地可发展极早熟或极晚熟的柑橘,扩大了柑橘的成熟期。例如云南特早熟柑橘基地温州蜜柑可以在7月成熟,脐橙可以在10月成熟,广东沙糖桔等品种可以在春节前后成熟。

  目前,这些基地已具有发展柑橘生产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竞争优势明显,市场需求量大而稳定,还具有较大出口潜力。但特色基地的优质无病毒苗木生产体系不健全,特色品种部分退化,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水平较低,单产、品质和采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均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基地交通运输不便。

  3.目标定位。特色柑橘产品主要供国内消费,以满足国内对特色柑橘和不同熟期产品的需求,部分出口到周边国家和地区。柠檬主要占领国内市场,减少柠檬及其制品的进口。特色基地鲜果出口量达到15万吨。

  4.主攻方向。加强特色柑橘种资质源的保存利用,促进品种的更新换代;建设集约化优质高效生产基地,改善果园基础条件,建立危险性病虫害预警预报系统,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实现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加快采后商品化处理步伐,提高商品率,加强品牌建设,理顺销售渠道;引进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发展综合利用和深加工,完善物流体系,延长产业链条。

  五、建设重点

  (一)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

  充实国家柑橘育种(品种改良)中心(分中心)的硬件和科技力量,在优势产业带建设布局合理的品种试验站,形成柑橘品种选育和改良研究体系。围绕提高柑橘鲜果国际竞争力和满足加工需求,选育一批不同熟期、加工专用、无核品种,优先发展适合市场需求的优质高产、抗病虫新品种,推进柑橘结构调整和品种资源储备。加强国家柑橘良种繁育中心建设,扩大无病毒苗木的供应能力,保证二级良繁场苗木需求。实施砧木育种计划,建立砧木园,逐步实现砧木种子自给。建设和完善省级繁育场、县级繁育基地,实现种苗专业化、产业化生产。扩大无病毒苗木补贴范围,推进基地良种化和苗木无病毒化。

  (二)柑橘现代科技支持体系建设

  依托柑橘现代科技产业技术体系,进一步完善遗传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产业经济等方面硬件建设,提高新技术,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开发加工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柑橘疫病防控技术,建立快速反应的柑橘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在柑橘产业中的应用,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柑橘产业经济学研究,并建立相关的信息平台,为广大果农和企业提供产销信息。

  (三)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在重点县建成一批设施一流、技术先进、管理良好、效益显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质柑橘生产基地和示范果园,加强道路系统、水利设施、改土整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展示示范柑橘现代生产技术,带动优势区域柑橘产业快速发展。同时,限制生态次适宜区或非适宜区柑橘基地建设,适当淘汰生态不适的基地和低产劣质柑橘园。

  (四)预冷库、包装厂和加工厂建设

  预冷库和包装厂建设。在柑橘主产地重点加强一批采后预冷库及预冷专用设施建设,以达到保鲜及延长贮藏的目的。在优势区域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大型现代化分级包装厂、中型分级包装厂和小型分级包装线,实现大、中、小型柑橘鲜果包装厂科学布局、合理搭配和高效运行,实现60%以上的优质鲜果得到商品化处理。

  柑橘汁加工厂建设。根据原料供应水平,以100公里为原料基地辐射半径,扶持建设一批布局合理、运距较短、开工率较高的柑橘加工企业。到2015年建成加工总规模178万吨的柑橘汁加工企业群,满足国内柑橘汁原汁50%消费需求。

  橘瓣罐头厂建设。依托大型龙头企业,在宽皮柑橘优势产区建设橘瓣罐头加工企业。引导加工厂技术升级换代,提高现有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避免橘瓣罐头加工厂过多重复建设和过度扩张。

  (五)技术及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完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三级服务体系,示范推广现代柑橘生产技术,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参加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工作,建立教学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关系紧密、利益风险一体化的柑橘协会,形成由政府农技机构、龙头企业、果农协会和科教单位四方组成的柑橘技术服务系统。

  市场体系建设。在国家柑橘优势区域建设一批大型柑橘交易中心,建设果品及加工品交易大厅,配备集装箱运输车、装卸设备等,完善冷库、仓储、初加工和配送的功能设施。

  信息体系建设。建设国家柑橘产业与市场信息网,与优势区域各省柑橘信息网和国内外其他农业信息网站链接,为我国柑橘鲜果及加工产品的展示、交易和进出口贸易架设便捷、高速的信息平台。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强化对优势区域工作的领导。制定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统筹和聚集各种资源,集中投向柑橘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市场体系建立和合作组织发展,在优势区域集中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柑橘产业。

  (二)拓宽投入渠道。整合中央及各级政府的涉农资金和项目,加大向柑橘基地和加工物流项目的倾斜,支持柑橘资源开发利用、品种(含砧木)选育与区试、危险性病虫害监测与防治、精细管理与无公害生产技术、采后加工与高效贮藏技术等的研发与推广。利用优惠贷款、减免税费等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柑橘产业建设,引导农民、企业等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柑橘产业发展。

  (三)加大政策支持。加大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柑橘良种苗木繁育、示范基地建设、科研教育、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质量标准实施、市场促销和检验检疫等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对采后商品化处理、预冷贮藏加工、批发市场等方面经营性项目贷款予以贴息。对集约化柑橘基地排灌用电列入农业用电序列,实行优惠电价。开辟柑橘种苗和鲜果流通的“绿色通道”,降低产品成本。开展柑橘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实行中央、省、县“三级财政共扶”、农户和企业自愿参保,保险公司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四)开展技术培训。开展柑橘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在主产县建立技术培训中心,基地建立实用技术培训课堂,形成三级培训体系,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形成稳定的技术人才队伍。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编制教材和课件,建设远程技术培训网络,配置相应的设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和轮训。通过建设科普墙、专家大院和信息网络室等形式,把管护工作重点、先进管理技术和施肥灌溉指导,以及病虫害预报预警信息及时传授给农民,着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先进实用技术到位率。

  (五)强化宣传引导。利用多种形式和各种手段,增加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加大品牌宣传力度,通过举办或组织参加各种学术会、洽谈会、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

更多关于柑橘规划 的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