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称:全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 行业类别: 综合 查看所有政策
- 发布单位: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
-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1日
- 施行日期:2011年09月01日
- 实施范围: 全国
政策法规内容
全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2015年)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
二○一一年九月
前 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农机化科学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科技创新事业也迈上新台阶。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农机化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五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机化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应用,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科技保障能力显着增强,为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一)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农机化科技进步加速。"十一五"期间,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和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等对农机化科技创新投入近6亿元,重点支持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机械化与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研发和集成。水稻和玉米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基本成熟,农机、农艺和农业经营方式相互融合的生产体系在主产区初步形成;油菜、花生、棉花和甘蔗等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研究全面推进,种植和收获环节机械化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高效低污染植保等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机械化技术加速组装集成和转化应用;丘陵山地轻便型农机具、林果业机械化、畜牧业机械化和智能农业装备等研发项目启动,研究领域逐步拓展。
(二)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斐然,技术转化应用力度加大。农机化重大科技成果数量明显增加,地面机械脱附减阻仿生技术、小麦免耕播种关键技术与装备、高速插秧机关键部件与产品、玉米收获机械、马铃薯加工成套技术装备、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棉花精量铺膜播种机具、温室关键装备及有机基质等11项重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成果数量比"十五"时期翻了近一番。通过实施新机具新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以及农机化示范县(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加大,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玉米机械化收获、油菜种植与收获机械化、马铃薯种植与收获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等农业装备与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日趋成熟,新型农业装备种类不断增加,科技含量明显提升,通过国家推广鉴定的新产品累计2200多项,比"十五"末增加120%。
(三)科技支撑体系逐步完善,创新能力逐渐增强。五年来,新增土壤植物机器系统技术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生产机械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保护性耕作工程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农业部布局建设了现代农业装备和设施农业工程两个学科群,由两个综合性重点实验室、若干个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和科学观测试验站组成。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有30余个农产品设立了机械或设施装备研究室。教育部、水利部和部分省区市先后在农业工程领域设立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代农业装备领域国家级和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布局建设,企业创新能力显着增强。
(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入。一批农机行业领军型科学家入选院士、长江学者或在国际学术团体担任重要职务,30余名中青年专家入选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机械与设施装备岗位科学家。农业工程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在改革中发展,为农机化事业培养输送了大量高层次科技人才。农业部启动全国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基层农机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加强自主研发的同时,成功从国外引进、消化和吸收保护性耕作技术、大中型配套农机具和油菜、棉花收获机械等关键技术装备,大大缩短了技术研发周期。农业工程领域学术交流活跃,多次召开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国内企业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农机具出口扩大。
二、农机化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速农机化发展,改善结构,提升质量,拓宽领域,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对农机化科技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需要加快推进农机化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农机化科技是现代农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向农业领域不断渗透,现代农业科技深刻变革,必须加快推进农机化科技进步,实现农艺技术与工程技术的协调发展,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需要农机化科技的引领和支撑。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我国农业劳动力不断转移,农业用工成本上升,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同时,农业资源约束日益突出,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农药、化肥和水资源利用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农机化科技进步,发展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农业,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实现农机化科学发展,需要技术有效供给和超前储备。我国各区域、农业各产业和生产环节之间农机化发展不平衡,技术水平不高,低碳型和节约型农机化技术研发刚刚起步。农机化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新技术和新装备有效供给滞后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需求。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超前谋划,加快研发,加强储备,加速转化,为农机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四)农机制造大国向强国的战略转型,需要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我国是农机制造和应用大国,但是部分农业装备关键技术或部件尚未摆脱对国外企业的依赖,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提升农业装备制造水平,降低农机生产成本,必须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为农机工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源泉。
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日益从以生物技术为主转向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相结合。面对建设现代农业和农机化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我国农机化科技要形成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还面临许多挑战:一是农机化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储备不足,应用开发研究系统集成不够;二是农机农艺技术融合不紧密,协作攻关机制不完善;三是产学研推合作不协调,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四是科技资源配置分散,缺乏对项目、平台和人才的长效投入机制。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和农机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按照"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相结合,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农机农艺相结合,产学研推相结合,努力改善农机化科技保障条件,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技术转化能力,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主要目标
1.农机化技术有效供给能力显着提升,适宜不同区域的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基本形成,油菜、棉花、甘蔗、花生、薯类和果蔬茶类等作物关键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基本定型并在主产区全面推广应用,畜牧业、渔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装备的集成化和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节水、节肥、节种、节药、节油等低碳节约型农机化技术进一步熟化。
2.农机化科研条件逐步改善,创新能力显着增强,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和试验基地布局合理,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3.农机农艺融合、产学研推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幅提高。
4.农机化科技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领军型科学家和科研骨干数量较快增长,形成学科齐全、结构合理、专业过硬、精干高效的农机化科技创新队伍。
四、重点研究任务
(一)加强主要农作物机械化共性技术研究。围绕制约不同区域、不同作物机械化的共性技术,开展机械化耕作、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和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农机鉴定与检测技术研究。
1.机械化耕作技术。重点研究不同区域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与装备,优化与提升丘陵山地耕作机械性能。
2.机械化种植技术。重点研究种子播前处理技术、气力精密播种技术、高效移栽技术。
3.机械化田间管理技术。重点研究精准施药技术、农药施用关键基础部件和适宜不同作物的植保机械以及中耕、施肥技术与装备。
4.节水技术与装备。重点研究低成本、智能型喷灌、微滴灌技术及设备,研究中小型多功能抗旱节水机具。
5.机械化收获技术。重点研究籽粒类、根茎类、茎秆类和果蔬类作物收获技术与装备,研究收获装备作业状态监测及控制技术。
6.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农作物秸秆还田机械化技术,研究秸秆高效收集、贮存、运输、压缩成型及综合利用等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7.种业机械化技术。重点研究水稻、小麦和玉米等种子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8.农机鉴定与检测技术。重点研究农机试验鉴定评价方法与检测技术、主要粮食作物机械的田间测试技术、农机安全监理检测技术与设备。
(二)突破主要农作物机械化关键技术,完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食物供给安全的战略需求,以基本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经济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为目标,重点突破水稻、玉米、马铃薯、油菜、棉花、花生、甘蔗和果蔬茶等机械化技术瓶颈,形成适宜不同区域、农机农艺融合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
1.水稻:重点研究高效精量直播、杂交稻及超级稻育秧与栽插、大喂入量联合收获、高湿稻谷干燥等关键技术与装备。
2.玉米:重点研究精量播种、适宜对行收获、摘穗收获、籽粒收获、玉米青贮收获与茎秆还田或切碎回收技术与装备。
3.薯类:重点研究马铃薯和甘薯等开沟、施肥、播种、覆土等复式种植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究挖掘、分离、分选和装袋等多功能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4.油菜:重点研究适宜不同种植条件的油菜直播与移栽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究稻麦油兼用高效低损失联合或分段收获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5.棉花:重点研究适宜机采收的棉花精量播种技术与机械、打顶机械、低成本棉花收获技术、中小型收获机械、场上预清理加工配套装备。
6.花生:重点研究根茎类作物多功能联合收获机具、适用于南方丘陵地区的花生分段收获机具、低破损剥壳机和高效筛选分级加工设备等。
7.甘蔗:重点研究甘蔗种植、联合收获和切段式收获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8.果蔬茶:重点研究果园和茶园管理机械化技术与装备、茶叶采摘机械化技术与装备、果蔬茶采后处理和自动化加工技术与装备、蔬菜播种育苗生产成套设备、蔬菜移栽与收获机械化技术。
(三)加快设施园艺、设施养殖、渔业和农产品初加工装备与技术研究。围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战略需求,重点研究设施园艺、设施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关键技术与装备。
1.设施园艺机械化技术。重点研究果蔬花卉等园艺作物和食用菌等生长信息采集与环境智能化控制装备、设施栽培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设施园艺机械化作业技术与装备。
2.畜禽养殖机械化技术。重点研究畜禽舍自动化饲喂和粪便资源化利用等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健康养殖工艺模式和成套装备等。
3.渔业机械化技术。重点研究智能化增氧、投饵和水质监控设备、水产品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研究节能、环保、健康和高效的养殖技术等。
4.农产品初加工。重点研究谷物干燥、智能化分选、农产品储运及产地加工技术与装备等。
(四)加快牧草和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研究。围绕有效保护和开发草原、提升草原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的战略需求,重点研究草业生产机械化技术与装备;加大丘陵山区机械化技术研发力度,实现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作物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突破。
1.草业机械化技术。重点研究草场生态恢复与改良技术工艺和装备,研究牧草联合收获与深加工技术及配套机具、牧草制种机械化技术与装备。
2.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重点研究适宜丘陵山区水稻、玉米和油菜生产的轻便型耕整地、种植与收获作业机械,研究果蔬、薯类、茶叶、蚕桑和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的田间运输、田间管理、保鲜和烘干等产后加工技术与装备。
(五)加强农机化软科学研究。重点研究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理论、战略与政策,研究农机化技术模式与技术路线、农机化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农机化生产与服务信息化、农机化标准等。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创新体系。各级农机化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科技发展的组织领导,根据农业生产和农机化发展需求,明确重点任务,统筹规划,积极推进农机化科技创新。加强与科技主管部门沟通协调,推进部门科技资源的统筹配置。发挥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和全国农机化与设施农业专家库专家的决策咨询作用。以任务带团队,以团队促体系,完善科研、制造、教学和推广等单位紧密衔接的农机化科技创新体系。
(二)加强政策扶持,保障经费投入。认真落实国家有关鼓励科技创新的扶持政策,加大农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各级各类科技项目对农机化的投入,重点支持农机化应用基础研究、行业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研发,让优势科研团队及成员获得长期、稳定和持续支持。完善农机化公益性项目科技立项与绩效考核机制。优化投入结构,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保障科技持续创新。
(三)加强联合协作,健全创新机制。建立多学科协作攻关长效机制,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特别要围绕农机化发展中的重大科研问题,加强农机农艺专家的协作。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集成和融合品种、栽培和农机化技术,探索全程机械化的合理生产模式,研究完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加强科研、教育、推广和企业等多部门合作,建立产学研推协作长效机制,促进科技创新、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
(四)实施重点工程,提升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改善农机科研院所基础设施条件和科技创新能力。积极谋划粮油作物机械化生产体系示范工程、经济作物机械化关键技术创新工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机械化技术示范工程等,以重大工程建设为载体,加速科技成果熟化集成和示范推广。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建设好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现代农业装备"、"设施农业工程"和"农业信息化"等学科群,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有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积极争取增加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农机化技术专家数量,保证大部分农产品技术体系中配备机械研究室和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新增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任务。
(五)加强国际合作,深化技术交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依托重大工程或专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自主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扶持民族企业和品牌的发展,积极引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机产品扩大出口。支持农业机械化相关学科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加强政府间农机化项目合作,组织好中外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学会和协会的作用,积极开展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学术交流与合作。